《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2021年高考定位】
考纲要求:
1. 生产活动中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2.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考向预测:
从考查内容看,侧重交通建设的影响因素、交通建设的意义、交通条件变化带来的影响、商业网点的区位选择等知识的考查。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区域图、示意图或文字材料为背景,综合考查交通线、点、商业网点、区域资源贸易的区位分析。
【基础梳理】
考点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 | 主要特点 | 适合运输的货物 | |
铁路 | 优点 | 运量 、速度 、运费较低、连续性好 | 大型、重型、中长途、快速 |
缺点 | 造价 、消费金属材料多、短途运输成本 | ||
公路 | 优点 | 机动 、周转快、适应性强 | 小型、轻型、短途、快速 |
缺点 | 运量 、耗能多、成本 、运费较贵 | ||
水路 | 优点 | 运量 、投资少、运费 | 大型、远程、非急需、不易腐烂 |
缺点 | 速度 、灵活性和连续性 | ||
航空 | 优点 | 速度 、效率高 | 小型、轻型、远程、贵重、急需 |
缺点 | 运量 、能耗大、运费 、设备投资大 | ||
管道 | 优点 | 损耗少、连续性 、运量大 | 液体或气体 |
缺点 | 设备投资大、灵活性 |
2.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方向: 化、 化、 化、智能信息化和网络化。\考点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1)自然—— 、 、 、水文——影响逐渐减弱
(2)社会经济—— 、矿产资源、旅游点、 、民族——决定性因素
(3)技术——克服自然条件
2、交通运输布局的意义
考点三: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 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 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的主要 。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2. 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小于平原,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
3.商业网点的布局原则有两个:一是市场最优;二是交通最优。市场最优是把商业网点布局在城市的几何中心;而交通最优则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知识网络】
【课后练习】
“最短时间距离”是指某铁路站点与其他铁路站点之间列车运行的最短时间之和,单位为百小时(100 h),可用来表示铁路交通通达度。图1为中国铁路站点最短时间距离等值线分布图,图2为几种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特征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1中铁路交通通达度最好与最差的站点分别是 ( )
A.北京、福州 B.广州、乌鲁木齐
C.兰州、哈尔滨 D.郑州、拉萨
2.关于图2中运输方式科学的理解是 ( )
A.甲适宜哈尔滨至成都长距离运输
B.快速文件由北京至拉萨选择乙方式最好
C.丁是西安至兰州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D.上海至福州丙运输方式受水文影响最大
(2014·全国卷Ⅰ)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3所示。读图,完成3~5题。
3.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4.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5.兰新高铁通车后,兰新铁路实现了客货运输分离,其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物资运输能力将极大提升 B.铁路沿线有望出现新的产业带和城市带
C.大规模发展特色种植业 D.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014·江苏高考)图4是我国某城镇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
A.码头位于河流凸岸,不易淤积 B.码头位于河流凹岸,不易淤积
C.码头对面有沙洲,利于避风 D.码头受水流冲击小,航行安全
7.随着新城区的建成,区域交通格局改变,待建码头的主要作用是 ( )
A.实现各类交通有效衔接 B.减轻城镇人口压力
C.拉动城镇向西迅速扩展 D.完善区域城镇体系
(2013·天津高考)随着轨道交通和互联网的发展,天津居民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着改变。据此回答8~9题。
8.为了使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核心区间的客运交通更加便捷,我市实现了津滨轻轨与市内地铁的连通。这一变化体现了我市轨道交通的 ( )
A.高速化 B.网络化 C.大型化 D.专业化
9.随着“网购”的兴起,商品的流通量不断增加。这促进了 ( )
A.商业网点密度的加大 B.商业区的规模扩大
C.商品流通环节的增加 D.地域间的商业联系
读图5,回答10~12题。
A.②和a B.③和b C.④和d D.①和c
11.图中铁路线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要是 ( )
①穿越河流 ②邻近港湾 ③穿越城区 ④坡度太大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2.修建铁路后城市形态发生变化,下列最有可能是将来城市形态的是 ( )
13.(2013高考题福建卷)下列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搜集的材料。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6示意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 M、N城均为历史文化名城。《资治通鉴》称 M 城及其附近在唐代“闾阎相望,桑麻翳野”。201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N 城设立经济特区(范围包括 N 城及其西部口岸)。
![]() |
图7
(1)描述 M 城气候特征。
(2)指出 M 城成为古代著名集镇的有利自然条件。
(3)简析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
(4)分析 N 城设立经济特区有利的社会经济原因。
14.读某地区城镇示意图7(图中等值线为等高线)。已知A、B、C是该地区同等级别的3个城市,D、E、F是比A、B、C级别低的同等级乡镇。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该地区修建铁路,从经济效益考虑,最先连接哪两个城镇较为合理 ( )
A.A—E B.C—D C.A—C D.都一样
(2)当上述铁路修建后,D、E、F 3个乡镇哪个经济发展最快?为什么?
(3)石家庄市原是正定县的一个乡村,目前发展成规模远大于正定县的大城市。读图回答:
①石家庄市得以发展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是什么?
②上图说明,现代聚落区位选择中,沿________线是城市扩展的增长点。此外,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形成城市空间增长的纵轴线。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高三复习课,主要的思路是以中巴铁路作为引领,四个题目串出本节课复习的四部分内容,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进行补充和延伸。
本节课难点有两个,一个是课堂上学生回答的答案具有不可预测性,如何利用好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如何将学生的回答正确的引导到既定的轨道,这需要老师快速、准确的反应。
第二个难点是题目的设计,下面是我对题目反复推敲的简单记录。(黑色是呈现给学生的题目,红色是猜测学生回答时可能出现问题的拓展,绿色是我对题目的困惑,蓝色是同行老师们的建议)
问题一: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贸易和客运往来已经有公路、海运和航空三种方式,为何还要斥巨资修建中巴铁路?
问题一拓展:中把铁路建成后向中国输送的能源主要是什么,这种能源最佳的运输方式是什么,为什么?引出管道运输,比较五种方式的优缺点。
问题一困惑:此题目意在引导学生将铁路与公路、海运、航空进行比较,但学生会答到铁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大等这样的答案,是不是本题设计的指向性不明导致的?要不要在为何前面加上从运输方式的特点来分析,这样指向性更明确。
问题一同行建议:我觉得,加上“从运输方式的特点来分析”,显得这道题目难度降低了不少,并且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而且可能会使得题目显得不那么“好看”。学生主要答出与上述三种方式的比较,指明铁路的优势,进而谈及铁路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我觉得挺好的。
问题二:分析中巴铁路建设难度较大的主要自然原因。
问题二拓展问题:为什么中巴之间优先建设的是公路,而不是铁路?为什么现在可以修建铁路?引出技术因素,再问修建铁路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引出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网络是由点和线组成的,瓜达尔港的建设同样也需要考虑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问题二困惑:本题题目是自然原因,后面再引导到社会经济因素,虽然提到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但自然因素的分析上肯定比重偏大,会不会误导学生自然因素比社会经济因素更重要,此外要不要提到瓜达尔港即点的布局,考虑到时间的问题,如果仅仅提一下不加分析可不可以。
问题二同行建议:社会经济因素肯定是决定性因素,但是在某些特定环境里,自然因素的限制,造成社会经济方面的成本足够高,以至于使得决策者对某种方案不予采纳,我想这样想就可以解释了吧。当我们的技术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使得过去的高成本降低到决策者可以接受的水平的时候,新的技术和线路就得以采纳了。所以我觉得,自然与社会经济,是相互影响的,但是决定性因素还应该是社会经济因素。除了社会、经济以外,政治和军事的意义更加重大,我觉得也不妨提及。
问题三:简述中巴铁路修建对中国的意义。
问题三拓展问题:如果把意义改成影响呢?引出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问题三困惑:这部分内容教材主要强调意义,但我想加上不利影响,并且形成模式,在模式推广应用时,以南昆铁路为例,但课件中直接问“简述南昆铁路建设的影响”合不合适,会不会指向不明导致学生想到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问题三从这道题目的立意来看,还是用意义更好,指向更加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