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开课课题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
教材分析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书内容的重中之重,本课从中国梦的本质和新时代的战略安排出发是助力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关键一框。 | |
学情分析 |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本课的内容一定程度上贴合了生活实际,学生对于相关知识概念有所了解,但缺乏理论化系统化的整合。 | |
教学目标 | (1)回顾历史,明确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解中国梦的本质,正确对待中国梦和个人梦。 (2)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理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自觉增强四个自信。 (3)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明确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的价值追求。 | |
教学重点 | 中国梦的本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 |
教学难点 |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 |
新课导入 | 教师活动 | 活动内容与目的 |
播放视频《复兴之路》,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提出。
| 通过视频勾起学生对中国梦回忆,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
授课 | 一、梦的感知 | |
探究一: 通过视频我们明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近代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请你谈谈对“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的理解。
通过中国邮政关于中国梦本质的特种邮票的发行,展示中国梦的本质。要求学生根据相关特种邮票展示内容理解邮票所表达的中国梦的本质。
对“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作出具体阐释
探究二:“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教师引导学生,肯定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中国为世界繁荣作出的贡献,中华民族的美好梦想同世界人民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是息息相通的。 |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通过问题的创设,肯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人的夙愿,强化学生的认同感。
学生观察邮票特性,回答所属本质内容。通过鲜明的邮票特征,便于学生理解中国梦的问题。
中国梦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实际中是有所感触的。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解和认同。 | |
二、使命担当 | ||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提出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有没有发生变化” 通过学生的辨析回答,引导出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使命不变。
探究三:“我为党的使命担当提建议” 中国共产党践行使命担当,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教师通过“为使命担当提建议”的方式,将问题细化并通过对学生回答的总结,总结归纳出四个伟大。 | 依托学生的回答,引导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感知会更加强烈。
四个伟大是本课的难点以及重点,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是个伟大的理解。 | |
三、路在脚下 | ||
中国梦归根到底要落到实处,以“路在脚下”,引导出国家战略安排和青年时代责任。 教师直接阐述国家“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以及阐述今后国家相关的工作重点和具体要求等。
探究四:“有人说90后,00后是毁掉的一代” 教师提出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对该观点进行驳斥。 播放视频:《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片段。 | 学生在之前初中的学习中已经完全了解,在此只需要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通过学生自主讨论,肯定青年的时代责任,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抗疫青年的点赞,鼓舞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 |
课堂小结 |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人的夙愿,今天我们无比的接近这个伟大梦想,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我们广大青年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勇于担当,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 | |
教学反思 | 教学设计中要充满对学生的信任,对一些理论性的问题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 在课堂的时间管理上,不仅要将整课时最核心最精华的知识点讲解透彻,同时也要有顺其自然的过渡和有效的强化巩固。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范例,让学生有话可说。 |
评课:
陈兴兰:教学设计流畅,活动设计处理恰当,但过度语言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刘鹏:可以对于每部分的主题进一步的完善,或者是否能够采取议题式的教学。
杨春玉:活动设计过多,部分活动设计需要教师提供范例,一些简单的问题不需要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可以直接挑选个别学生回答。
温惠红:“四个伟大”之间的处理需要进一步的细化,进一步的挖掘教材前后内容的之间的联系。
张小洁:教学设计良好,活动展开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