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房源晟
◆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 内容简析
本课有一个学习要点: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和伟大历史意义,即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家政权——中华民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同时要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即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资本主义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学习要点时重点掌握:辛亥革命不是少数人主观愿望的产物,而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反映了世界潮流和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同时,它虽然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性质,但为即将进行的历史变革准备了前提。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它虽然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性质,但却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已成为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袁世凯、张勋等妄图恢复封建王朝的倒行逆施,都被历史大潮无情地席卷而去。在中国近代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广为流传;经受过这场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继续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新的、更为深刻的革命浪潮即将到来。
◆ 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教材已梳理了辛亥革命的相关概念和细节。《辛亥革命》初中课程标准规定: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从初中课标和教材的解读中不难看出,学生已掌握了辛亥革命的基本史事,了解了辛亥革命的来龙去脉,本课在设计上对革命过程的历史叙述做简单处理,重点放在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和对革命的评价。本课新课开始前对初中教材内容作一简要回顾,唤醒学生的辛亥记忆,以便在后续的授课过程中迅速建构历史情境,重点围绕核心议题重新审视辛亥革命的多重意涵和复杂面向。研究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应该和中国百余年来的发展道路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核心议题: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子问题1:1911年辛亥革命何以在爆发?何以在武昌爆发首义?何以在此后迅速获得各地响应,并以南北议和的方式终结清朝,开创民国?
子问题2:与《钦定宪法大纲》相比,《临时约法》有何进步性?
子问题3: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子问题4: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革命果实为何会落入袁世凯手中?为什么不能用“窃取”而要用“夺取”?
子问题5: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留给我们怎样的历史遗产?
◆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习和掌握了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结合高一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的实际,本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掌握的知识层次和基本素养,教学设计以问题导向,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突破重难点,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教学目标
1、通过绘制时间轴和地图,将辛亥革命置于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背景中分析,形成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研读和分析,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培育学生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素养;
3、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历史意义,并分析其局限性,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4、体会辛亥革命的艰辛和革命党人的革命意志,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 教学方法:议题教学法,大单元教学法
◆ 学习方法:史料探究,小组讨论
◆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从中山路看孙中山文化符号
PPT呈示图片和史料
中山路,原名和政横街,位于北市河南岸。东起和平路,北至博爱路,全长400余米,民国时期辟建中山门,故名。中山门原名和政门,和政门内有直街和横街,直街为今和平路北端,横街与民国时期改称中山路。民国13年至16年,相继建成中山路与博爱路西段,中山路在原和政门横街基础上筑成。
——薛焕炳:《常州街巷》,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18页。
教师活动:刚才我们了一段辛亥革命电影的片段,大家想一想,常州城内的这条中山路和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学生活动:孙中山、辛亥革命。
教师活动:在中国的其他城市,也有不少以孙中山命名的道路,对孙中山的纪念是全国性的,孙中山已经成为中国近代的一个政治文化符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回到清末明初,感受辛亥革命那段激情澎湃的时光。
新课讲授
PPT呈示:课题封面
PPT呈示八年级上册教材图片,学生回忆初中所学辛亥革命相关知识。
PPT呈示辛亥革命时间轴
教师活动:同学们,初中教材中的辛亥革命就是指我们狭义层面上1911年10月爆发的武昌起义。而今天,我们不妨从历史的长时段着眼,回顾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
驱动问题1:请同学们结合初中所学知识,说出时间轴上相应的历史事件。
教师活动:接下来,让我们看这样一则材料。这是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的一句话,孙中山这样写道:世界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教师活动:我们如何理解百年锐于千载?
教师活动:在这里,锐的含义十分丰富,它体现了速度,深度和迅猛的程度,百年中近代工业兴起,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谓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因此,我们今天不能只研究狭义上的辛亥革命,而应该如章开沅教授所说的那样,了解辛亥前一百年,盘点辛亥后一百年,研究今后的一百年。
任务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辛亥前百年:晚清政局与革命肇兴
教师活动:现在,让我们先来回眸辛亥前的中国社会。
PPT呈示材料:
150年前,孙中山先生出生之时,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战乱频发,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11日)
驱动问题:同学们,请结合初中所学,简要叙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发起过哪些救亡图存的探索和实践?如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各自发动了哪些运动?
学生活动: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运动。
驱动问题:这些探索和实践成功了吗?
学生活动:这些探索都失败了。
PPT呈示材料:
1906年8月,西太后根据大臣的意见,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下诏预备立宪。
1908年,西太后以“九年后实行立宪”答复江浙立宪派的请愿运动,在同时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也是毫无诚意的表现。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682页。
驱动问题:预备立宪一再推迟说明了什么?
PPT呈示材料:
革命党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推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用和平请愿的手段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
——步平:《在时空背景下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J],
《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第19页。
驱动问题:阅读材料,思考革命党人为什么要从支持变法改良转而发起革命?
学生活动:革命党人对清政府不能真心实意推行君主立宪而深感失望,随着形势的急转直下,他们无奈中被迫选择革命。
教师活动:因此,我们说辛亥革命是革命党人被迫发动的革命。
驱动问题:为什么能进行革命?革命有着怎样的基础呢?我们一同来分析这样几段材料。
PPT呈示:
1894年,中国大约有了216个机器矿厂和小轮公司,其中私人资本企业170个,资本879万两;总共大约有9万至10万名工人。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0,378,452页。
1905年8月20日,以孙中山为领袖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革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这个革命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从分散的活动走向统一的趋向。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678页。
1902年冬至1903年春,蔡元培、黄宗仰等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举行演说倡言革命。一批常州人如《苏报》馆陈范、汪文博等与之密切配合,在报上公开宣传革命思想,主张推翻满清政府。
——政协常州文史委员会:《常州文史资料》(第一辑),1981年版,第17页。
教师活动:早期的革命思想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提供了营养,同盟会成立时的十六字革命纲领分别对应三民主义中的哪个主义?
学生活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教师活动:三民主义成为指导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
驱动问题:哪项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吸引力?最能凝聚革命力量?
学生活动:民族主义。
PPT呈示:武汉地方史料和汉阳铁厂图片
辛亥革命曷为成功与武昌乎?……实公(张之洞)二十年缔造之力也?其时工厂林立,江汉殷殷,一隅之地也,是以耸动中外之视听。有官钱局,铸币厂,控制全省之金融,则起事不虞军用之缺乏。有枪炮厂,可供战事之源源供给。成立新军,多富于知识思想,能了解革命之旨趣。而领导革命者,又多培养之学术也。精神上,物质上,都远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虽为公所不及料,而事机湊洎,种豆得瓜。
——张春霆编:《张文襄公治鄂记》,湖北通志馆,年代不详
。
驱动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革命为何在武昌这座城市爆发?
学生活动:武昌地区创办了许多近代企业,思想开放,革命党人长期活动,基础较好;革命党人在新军中掌握了一部分力量;借助黎元洪的威望,统领起义新军;武昌战略位置重要,为九省通衢,迅速影响周边省份;保路运动清政府将湖北新军一部调往四川,武昌军力薄弱;湖广总督瑞澂起义后仓皇出逃;程定国(非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这样一张照片。
PPT呈示图片:《武昌首义后汉口官员仓皇出逃》
驱动问题:这些地方的父母官在起义爆发后为何急于逃命,而放弃抵抗不去镇压革命党?
PPT呈示材料:
按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以当时武昌之新军,其赞成革命者之大部分已由端方调往四川,其尚留武昌者只炮兵及工程营之小部分耳,其他留武昌之新军尚属毫无成见者也。
……武昌既稍能久支,则所欲救武汉而促革命之成功者,不在武汉之一着,而在各省之响应也。……
——《孙中山自传》,孙中山著,许士廉编,赵诺译:
《吾志所向:孙中山的政治社会理想》,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22页
洎乎末造,亲贵用事,权削四旁,厚集中央,疆事遂致不支焉。
——赵尔巽等:《清史稿》第1册,第114卷,志89,职官1,第878页。
学生活动:正是由于晚清新政改革,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削夺了地方官僚的权力,使得他们在革命来临时,手中无统兵之权,显得有心无力,难以维持社会秩序,只能选择逃避。
教师活动:当1911年革命到来,他们中的许多人便纷纷响应,从这幅地图中可见一斑。
教师小结:因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小结: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清政府而言,一场革命似乎已在所难免;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而言,革命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成为革命的政治基础。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和清末新政改革失败使立宪派和开明人士转向支持革命;孙中山和他所领导的同盟会为革命奠定了组织基础;三民主义思想成为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反清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最后,四川保路运动成为点燃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正是近代中国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和新兴社会力量的成长,成为辛亥革命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任务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二、百年前辛亥:武昌起义与民国建立
播放视频
教师活动: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诞生。
PPT呈示史料:
君上大权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27日)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六条 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
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
时须副署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驱动问题:为了约束袁世凯,孙中山等人做了怎样的努力?
学生活动: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来防止袁氏专权。
驱动问题:同《钦定宪法大纲》相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性体现在何处?
学生活动:《临时约法》与晚清的《钦定宪法大纲》不同,将国家的共和性质放在首位,而《钦定宪法大纲》则依然坚持君权至上,违背了君主立宪制下君主虚位,不掌实权这一传统原则,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驱动问题:这份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确立了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等一系列政治原则,也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请结合材料,找到相应的内容。
教师活动:因此,我们说《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从法律层面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巩固了民主共和。
任务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辛亥后百年:革命的历史意义
驱动问题: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如何?辛亥后的百年,我们该如何评价这场革命?
请同学们根据平板上学案中的材料,结合所学,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学生活动:学生分若干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每组由一名代表充分阐述本组讨论结果。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和汇报情况,关注生成性资源,及时启发追问、总结。
PPT呈示:辛亥革命意义的表格
驱动问题: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教师活动:我们可以将辛亥革命同之前的数次运动对比分析。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是民主革命,却并非资产阶级领导;戊戌变法虽由资产阶级领导,却以失败告终,未能推翻专制,建立民主制度。而辛亥革命不仅推翻帝制,还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从这个层面上看,辛亥革命较为完全;但革命也存在局限性,未能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因此可以说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教师活动:辛亥后的一百年,比前一百年发展得还要快,而我们在今天经历的,也会在未来一百年中产生结果。
四、今后百年:历史之思
教师活动:辛亥革命是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建立一个现代国家实现中国融入世界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全面走上现代化道路或者全面现代化的起点。
PPT呈示材料:
孙中山说同盟会的成立曾使他感到革命可以“及身而成”,但直到临终他还在念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革命并未在孙中山生前“及身而成”,但革命也并未在孙中山身后猝然中止。
——章开沅:《辛亥百年遐思》[J],
《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第5页。
学生活动:“未止”指的是在他身后,中国共产党人忠实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继续前进,付出巨大牺牲,完成了孙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积极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就。百年来,我们无愧于中山先生的嘱托,无愧于人民的期望。
PPT呈示史料:
孙中山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嘱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实现中国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困难和风险要去战胜。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11日)
驱动问题: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历史遗产是什么?
学生活动: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学习,继承革命先辈的意志,克服一切困难,砥砺前行,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教师活动:教师对本课内容做一总结。
◆ 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课后完成思考题: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关系是什么?并完成教辅资料上的补充练习。
◆ 板书设计
第19课 辛亥革命
一、辛亥前百年:晚清政局与革命肇兴
革命背景:政治、经济、思想、组织
二、百年前辛亥:武昌起义与民国建立
1、武昌起义1911.10.10
2、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1.1
三、辛亥后百年: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四、今后百年:历史之思
历史教育要有真情境、真问题、真感情
——《辛亥革命》教学反思
历史组 房源晟
笔者于2020年10月27日(周二)上午第二课在高一6班开设研讨课《辛亥革命》。常州市教科院黄天庆博士莅临听课指导,本组成员陪同听课评课。笔者现结合备课思路、授课情况和专家同行评议,反思入下:
一、备课思路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教材已梳理了辛亥革命的相关概念和细节。《辛亥革命》初中课程标准规定: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从初中课标和教材的解读中不难看出,学生已掌握了辛亥革命的基本史事,了解了辛亥革命的来龙去脉,本课在设计上对革命过程的历史叙述做简单处理,重点放在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和对革命的评价。本课新课开始前对初中教材内容作一简要回顾,唤醒学生的辛亥记忆,以便在后续的授课过程中迅速建构历史情境,重点围绕核心议题重新审视辛亥革命的多重意涵和复杂面向。研究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应该和中国百余年来的发展道路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二、同行评议
黄天庆博士认为,本课设计格局大,重难点突出,结构合理,时间分配科学,过程流畅,课堂组织较好。但也存在一些细节问题,如使用睿易云平台授课过程中,没有很好协调师生的互动,缺乏情感交流,课堂氛围略显沉闷;史料还需进一步遴选,没有充分利用好教材,如何运用教材中的史料,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本组其他资深教师也指出了本课的亮点和一些不足之处。
三、个人反思
本课备课过程中,笔者大量阅读辛亥革命相关史料,也邀请组内资深教师帮助磨课,但实际教学效果仍不能令自身满意。笔者认为这是一节缺乏真情境、真问题和真感情的历史课。
大量的罗列史料并不能达到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目的,学生也无法建构起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历史解释”,如此就割裂了历史教育主体与对象的有机联系,难以生成历史思维,培养历史能力;笔者为了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盲目使用了过多的史料,未能精准把握学情,精心设计问题,实现问题组的串联,缺乏议题教学的实践经验;笔者为了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新颖,没有认真处理好人机关系,未能将平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整合,导致师生缺乏必要的眼神交流和情感沟通,缺乏多元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课堂因而成为一片“历史荒漠”。这些问题都必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纠正。
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笔者的业务能力提升虽然缓慢,但也取得一定的进步,这和教研组同仁对我的帮助与指导密不可分。本次开课对笔者触动很大,经过专家的问诊,帮助我准确查找到了课堂的“病因”,对症“治疗”。笔者只有上过一堂不尽如人意的公开课,才能在今后准备大型公开课的过程中避免“触礁”。这是我人生数十年教学生涯中一个“痛苦”瞬间,只有体会其中之“苦”,才会有可能品尝到教育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