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20-2021第一学期每周一课(倪红娟)
发布时间:2020-10-2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倪红娟

                      《祖宗之法的变与不变——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入新课】

Q: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宋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呢?请同学们说说你的印象。

很多同学对宋代经济文化的发达持肯定的态度,而一说到宋代的政治和军事很多同学都持批评的态度,认为宋王朝“积贫积弱”。但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宋朝是汉朝以后王朝存续时间最久的王朝,长达320年。积贫积弱但是却存续时间最长,这是为什么呢?

宋太祖: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1

这要归结于宋太祖所创的法度,也就是宋的祖宗之法。

宋的祖宗之法法为何而立?其效果如何?真的只需谨守无需改变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起去探究宋代祖宗之法的变与不变。

【教学新课】

一、立法——祖宗之法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大动乱时代。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后来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政权和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材料一: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之后,在政治、军事和财政等方面的立法都贯穿一个原则: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 “事为之制,曲为之防”,也成为太宗在位期间各项政策的精神实质。前两位皇帝推行的政令渐成体系,被奉为莫大威慑力的“祖宗之法”,为以后的皇帝推崇和遵守。----游彪《新编中国史.宋史》

Q:宋的立国之法的原则是什么?防弊之政。为了防止某些弊端,而制定政治制度。

那么北宋建立之初需要防止什么弊端呢?又制定了哪些制度呢?

(一)立法之因(板书)

教师讲述:

大家看看五代的开国皇帝有什么共同点?都曾经是节度使。节度使是什么官职?是唐后期管理藩镇的长官。说明节度使权力大,地方藩镇对中央是个巨大的隐患。而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又是怎样上位的呢?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的故事。殿前都点检是禁军的高级统帅,也是武将。因此,社会动乱的原因有两个:藩镇割据、武将干政。所以宋初统治者会怎么做呢?抑制武将,削弱藩镇、加强中央集权。

那么,宋王朝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1、削弱地方权力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Q: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宋初统治者为削弱地方权力采取的措施。

①行政:派文官任“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掌握财政军大权变成无实权。财政军大权掌握在谁手里?中央。这样一来,中央和地方的实力对比上,宋代相对于唐朝后期发生了什么变化?

唐后期藩镇割据,外重内轻;宋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这么做有什么影响呢?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但是造成了地方虚弱,在对外战争中处于弱势。(一旦开封失守,全国都失守了。)

过渡:宋在地方上设知州进行管理,如何防止知州变成另一个节度使?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Q:结合宋的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说说宋是如何限制知州的权力的?这些措施有何特点?

1)措施:设通判,与知州相互制约;设四监司,监控知州。

2)特点:唐朝也曾设道或都督府来监察州。宋的监察机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分成四部分?防止路的长官权力过大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其措施的特点是分散机构的权力,相互制约,多重监控。

过渡:当中央把地方的权力收上来之后,中央的权力就变大了,特别是宰相。那么宋又是如何限制宰相的权力的呢?

3、限制相权

Q:请同学们结合唐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说说宋是如何限制相权的?

原先宰相掌握财政军大权,宋设三司使分割了他的财权,设枢密院分割了军政权,设参知政事分割他的行政权。又设台谏对这些中央机构进行监察。机构下面还设机构。称为二府三司制。

Q: 我们知道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也分散相权,宋代二府三司制与唐代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限制相权的方式:唐:决策流程分权;宋:行政、经济、军事三大专业领域分权(分化事权)。

而且设枢密院、三司使还不够,之下还要再分机构。

Q: 说明宋限制相权的措施有什么特点?分化事权,多设机构(而且我们把唐宋的中央权力机构图对比一下,最直观的感受是?机构多,多设机构)。

Q:这样可以达到什么目的?分割相权,加强皇权;但也导致了机构繁多、冗官冗员,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

请同学们看两段材料:

4、崇文抑武

北宋政治家、书法家蔡襄曾感叹:“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北宋官员田况在《儒林公议》中记述:“(宋太宗)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其荣亦不可及也。”
Q:材料体现了宋代的什么方针?根据材料和课本P49-50页内容,概括其具体措施。

表格:崇文抑武的措施

补充:

崇文:

1、扩大科举规模:据统计,唐朝取士平均每年71人。宋平均每年取士达360人,北宋共取士六万多人。而且只要考上都授官,都是为文人治国储备人才。

提高文官的地位:文官官品也比武将高,大多数宰相都是进士出身。王安石就是当年进士的第四名。朝廷还给文官最大的优待:那就是“不杀士大夫”,文官的身份就是免死金牌。

抑武:

1、文官任枢密院长官:枢密使是管军政的,让文官担任。北宋代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武将任枢密使的是大将军狄青。结果每年都被文官弹劾,说是武将任枢密使不合祖宗之法。最后,仁宗免去狄青枢密使职务,狄青去询问当朝宰相文彦博缘由,文彦博说:“无他,朝廷疑尔。”最后郁郁而终。

2、枢密院和三衙分别掌握调兵权和统兵权。没法发动兵变了。

3、更戍法实行的原因: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这样,宋代就形成了一种崇文抑武的风气。大家都会去干嘛呢?考科举、做文官。民间甚至流行“好男不当兵”的说法。

评价:削弱武将,消除了动乱的因素,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为宋的积弱埋下了隐患。

探究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宋的祖宗之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叶适《水心别集》卷14

中书不知与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曾不计较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不足也;三司但知支办食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四者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若通而为一,则可以计较兵积多少,财用有无,不致于冗。                                         ——摘自《蔡忠惠公文集》卷22

雍熙北伐是宋初最大规模的对辽战争,但以惨败告终......宋太宗严厉防范武将,每次出征前都制定了兵法阵图,让将领们依计行事,却完全不顾前线战场上的变化,严重束缚了将领们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游彪《新编中国史.宋史》

(三)立法之效

削弱武将和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预防了内部的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四)立法之弊

1、行政效率低下,因循守旧

2、权力分散,机构重叠,官僚机构庞大。

3、强干弱枝,崇文抑武,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造成了北宋在边疆战事中的被动)。                                        

边防压力(积弱)

(地图)北宋建立之初就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一是契丹族在北方草原建立的辽。

二是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

1)太宗两次北伐,试图夺回燕云十六州,惨败;

2)后来辽大举南下:

宋与辽澶渊之盟(1005年):辽宋以兄弟相称。“岁币”。

3)宋在与西夏战争中也是屡战屡败。

庆历和议(1044年):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赐”。                                                              

材料七:996年,宋朝财政收入2千多万贯;1021年财政收入增至1亿多万贯。一两白银折合一贯钱,宋送给辽的“岁币”是银10万两、绢20万匹,约折合30万贯。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3卷)

材料八:在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签订之年)后的120年里,宋辽之间再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事。在这百余年间,宋朝经济发展很快,《清明上河图》描绘的都市繁华正是在此期间。辽国此后也是休养生息,边境榷场开放,满足了经济需要。辽国在1004年澶渊之盟之后汉化速度加快。——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Q: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1)可取:

对宋:稳定了边疆局势,为北宋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对辽和西夏: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

对民族融合:增进了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而且岁币占北宋的财政收入比例并不大。整体上利大于弊。

2)不可取: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只是缓兵之计,不能改变宋的被动局面。

财政危机(积贫)

(三幅图)

Q:结合图表,说明北宋统治面临的问题并简析其原因。

冗官:原因:分化事权、机构重叠的祖宗之法;扩大科举规模——崇文抑武;恩荫制度

冗兵:募兵制,饥荒之年,为了防止百姓动乱,就把百姓招入队伍。导致军队数量猛增,军费直线上升。“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冗费:冗官、冗兵都需要国家来养,还有岁币等支出。

造成了北宋的财政危机——积贫。

因此,此时的北宋的局面可以用两个词语来概括——积贫积弱。所以,作为统治者来说,最迫切的需要就是: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那就不得不变革祖宗之法了。

二、变法——祖宗不足法

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庆历新政的失败。(核心宗旨:整顿吏治,精简机构;结果:触犯官僚集团既得利益,引发抵制最终失败)

2、目的:富国强兵

3、措施: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教师简单介绍,下面我们以免役法和保甲法为例,分析其变法的效果。)

免役法的内容: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和地主也要出钱。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五之一七记载,熙宁九年仅免役,助役钱计1041万余贯硕匹两。

材料: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Q:免役法的内容解释一下。

请分别从农民、官僚、地主、北宋政府的角度,谈谈你对免役法的看法。

积极: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局限: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负责征役钱的官员为了敛财,随意征收,贪污腐败)

2、保甲法:

内容:把农民编为保甲,十户为一保。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保丁农闲时练兵,战时编入军队作战。保丁为农民,他们被要求自备资装,而且还要上交武器和口粮。为了防止持有器械的百姓起义,实行连坐,同保之人相互监督。寓兵于农,实现兵农合一,至神宗末年,军队总人数由110余万减少至80万。

Q:从北宋政府、农民的角度,谈谈你对保甲法的看法。

积极:实现了裁军,减少了军费开支,缓解了财政危机。

局限:增加了百姓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遭到抵制。再加上北宋的正规军都训练得不到位,更何况民兵呢?能不能起到强兵的作用?不能。

所以我们把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总结如下:

积极: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所以说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理财)

消极:1.“强兵”方面成果甚微(比如保甲法、保马法等)。

2. 一些变法措施加重了人民负担。

3、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分裂为支持新法的改革派与反对新法的守旧派两派)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刘挚《忠肃集》卷3《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

结合材料和微信群聊界面说说其失败的原因:

用人不当 ;操之过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随着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宋神宗动摇了,王安石被迫辞职。宋神宗死后,宰相司马光最终废除旧法,恢复了祖宗之旧法。加速了北宋的衰落。

(看情况)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古今不一,梁启超赞扬王安石变法是利国利民,把变法措施称为西方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孙中山认为王安石变法注重民生。有人则认为王安石变法意气用事、认识偏激。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史料占有角度不同都会影响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同学们课后可以查找资料进行研究,尝试用唯物史观评价人物,从而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守法——沿袭祖宗之法

南宋的建立:

教师讲述: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浙江杭州),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过渡:南宋的统治者有没有汲取“靖康之耻”的教训,励精图治,下决心变革祖宗之法呢?

南宋初年,岳飞抗金,战绩卓著。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主动求和,催令岳飞班师(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宋高宗要在战争形势有利的情况下要求岳飞撤退)。

1141年,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称为“岁贡”)。

1142年,宋廷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岳飞。

说到岳飞大家都很熟悉,他的岳家军战斗力强,都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老百姓反倒主动送粮食给岳家军。岳飞和另外三名武将被称为“中兴四将”。可等待他们的结局是什么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他们的军队战斗力越强,统治者就越恐惧——防范武将的祖宗之法未曾变。

有诗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在一片歌舞生平中,南宋统治者偏安一方,固守祖法,最终被蒙古所灭。

本课小结

1、 本课结构:

北宋建立之初,为了防止唐以来的积弊,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

措施。立下了“崇文抑武”、“分化事权削弱地方的祖宗之法。防止内乱的同时,也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以“祖宗不足法”的大无畏精神推行变法,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失败。南宋建立后,统治者继续固守祖宗之法,使得南宋偏安一隅,最终被蒙古所灭。

探究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宋朝祖宗之法的变与不变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从宋初建立祖宗之法我们认识到:立法要适应时代的需要。

从王安石变法中我们认识到:

1、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要循序渐进、用人得当、克服困难、注意保护人民的利益。

2、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3、从南宋的灭亡我们认识到:固守祖宗之法,一成不变会导致灭顶之灾。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再好的政策也可能落后于时代的潮流,一定要因时而变,用变革的思想看待世界。

    其实,宋初的祖宗之法也是根据时代的需要而建立的,相对于唐和五代十国而言也进行了变革,在政治、军事上都有新的变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问题,不变的话就要灭亡。

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习近平

板书:

一、立法——祖宗之法

1、立法之因

2、祖宗之法

3、立法之效

4、立法之弊

二、变法——祖宗不足法

三、守法——沿袭祖宗之法

 

【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史料选择的原则

因为历史学科本身的特色,史料是教学中的重要载体。史料实证也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习和培养其他素养的基础。那么如何选择史料呢?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呢?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教学反思中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富有趣味性

      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衔接阶段,仍然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时期,因此,选择的史料要富有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在“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这一环节,我采用了“老妪喂鸡”的故事,让学生好奇为什么老妪如此憎恨王安石,从而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

二、具有多样性

    史料形式多样,有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每一种史料都有自己的价值。

本课的主题是《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习的是古代史,因此史料以文字史料尤其是文言文为主。对高一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阅读困难,也容易造成阅读疲劳。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表格、地图、结构图、文言史料、现代文史料、微信群聊截图、时间轴等多种形式的史料。史料的多样性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三、史料对比呈现

      本课课标要求“认识宋军事和政治的变化”,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多处采用了对比手法,以期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区别,认识到宋相对于前朝的变化。例如,在“分散事权”的环节,我把唐的三省六部制结构图与宋的二府三司制进行对比,使学生从直观上感知宋的机构、官僚之多。然后,在此基础上提问:“宋的增设机构有何作用?”,学生进而认识到宋“分散事权,增设机构”的政治特征。

四、史料的精简化

      根据江苏高考命题的思路,材料题的史料采用摘编的方式,大大减轻了考生的阅读难度和负担。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在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适当采用摘编的史料。

      本课是在华罗庚中学开展的常州市历史新教材研究活动的研究课,在正式上课前得到三中历史组同仁的指导,课前得到丁苏霞老师在硬件使用上的帮助,上课时得到华中高一3班学弟学妹们的热情回应,几个孩子回答的问题(例如一个女生直接说出唐朝是决策流程分权,最后一个男生说同样的措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显示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以及极高的历史素养。本课得到历史教研员黄博士和跟岗师父许春凤老师的肯定。在此一并感谢!当然,本课仍存在许多不足,由于时间关系听课老师们尚未来得及一一指出,有待我进一步研究与反思。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