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0-10-2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朱苏芮

每周一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周三我在高一(3)班结束了“每周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此次开课让我受益颇多。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第三单元的必读必讲篇目,不仅仅因为这是名家名篇,更主要的是这首古体诗最能体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表现李白傲岸不羁的性格。如果能够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进入李白为我们创造的天马行空般神奇瑰丽的想象境界,就能更好的理解李白的情感与人格精神。

(二)学习目标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2.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

3.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三)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朗读并背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量的古代诗文,了解了一些诗文的学习方法。这本选修教材不是以往所学的简单重复,而是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通过学生自己的诵读、鉴赏、探究,进而感受诗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最终目的是提高运用母语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肯定都有过做梦的经历,请同学们说说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梦。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人都会做梦,甚至在梦中会梦到形形色色的东西,可能就像同学们所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它们来自于我们的潜意识。今天就请同学们做回周公,给李白解个梦。

2、解题

请同学起来给《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题目加一处停顿。

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游仙诗

天姥:对象

吟:歌行体

留别:目的(告别友人)

3、文本解读

熟知了路线,我们便可放手欣赏诗的梦境了(点击品读全文)

1>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幅画面:这便是入梦缘由,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①游的是天姥山,诗人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②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

明确:①诗首先就用“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衬天姥山的可睹、可寻,这便是陪衬,铺垫的手法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

②作者将它与五岳、赤城、天台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离尽致。它纵可连天,横可遮天,五岳赤城不在话下,万丈天台拜倒脚下。事实上天姥山只不过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便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营造一个神奇的氛围,神奇的色彩、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的境界。(齐读本段)

读完之后,大家再深思一下,难道李白游天姥仅是因为其高峻或是可以寻访仙境?这些似乎太单纯些,究竟是为什么?我们带着疑问往下看……

2>我们可以将这几句概括为四字:入山情景在这一节中,诗人用了一个非常传神的字“飞”

这一“飞”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飞”可见速度之快,正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急切又见轻松,一夜间飞过镜湖、飞到剡溪,且又有明月相伴、相随、相知、相送,真够罗曼帝克的,然而这些又是非梦难以实现的。

谢公何许人也,作者提及他有何用意?

明确:(学生答略)谢灵运是南朝有名的山水诗人,女生齐读本段其用意我们也不必急于得出结论,往后看……

3>大家看这段文字,我们同样可用四字:登山情景来概括(男生齐读),诗中的作者却登得心情愉悦,艰难之旅,便如青云,直上九霄;途中又有半壁的旭日、啼叫的天鸡,此乃梦中特有的境界。正当迷恋缤纷的山花时,天忽然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石、泉水、深林,乃至峰峦都为之发抖,再加上青云欲雨,水雾缭绕。景物步步变幻,梦境步步延伸,随迷幻的色彩步步加浓, 我们感觉到梦幻的高潮将要到了。

4>梦中仙境出现了(齐读本段)之后完成习题五

答:(学生4人)

电光那个闪闪,雷声那个隆隆/峰峦那个崩裂,大地那个摇动/洞府石门缓缓开,长空霹雳轰轰响/长空无际色青青,太阳月亮放光明/金银楼台悬空起,一片辉煌洞府里/群仙从天纷纷下,衣是霓虹风作马/猛虎去鼓瑟,飞莺来驾车/仙人依次坐,但闻坐语喧!

仙境的光明,仙境的辉煌,仙境的欢乐,让人心往神驰。诗写到这里。梦境达到了至高点,诗人的幻想也到达了极致。

再回首,想一想,仙境前的昏暗与仙境出现后的光明,细作比照,似乎又想映射点什么,(学生答略)只记得一句歌词“阳光总在风雨后”至于这一疑问嘛,我们还是带到后面去……

5>仙人们的盛会,盛会的欢乐,“李仙人”似否也有一分呢?——从这一节的四字纲要:梦醒时分,我们便可看出结果,用“梦醒时分”中的一句歌词来说“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在每一个梦醒时分。”套用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一句话“欢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一落千丈        身——直坠深渊

再用一幅直观的图来描述前前后后,那就是现实→→梦幻→→现实连缀起来 :所有的梦都破灭了。一个“失”字中隐含了诗人多少堕入虚空的无奈的叹息。(男生齐读本段)

最后,诗人在低徊失望中吟留作别。

6>有句话说得好“艰难时世最容易使人躲尽危难,消残壮志”历经坎坷的诗人,也不禁发出“世间行乐如流水,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真有点“南柯一梦”“一枕黄梁”式的感喟,它包含对人生多少深沉的感触,这便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李白由被召见时的兴奋到被排挤放还的失望的经历,这一梦游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其心理过程的折射、其人生经历的折射。

感慨之余,作者终于表露心迹:我之所以离去,去访山寻仙,是为了远离这里黑暗的现实,去效法谢公,徜徉山水之乐。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它较好点明了主题,其有两种观点 :一则认为,表现了其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一则认为,表现了其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你们怎么看呢?(学生答略)

说其消极避世吧,却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说其讥讽现实吧,却又不像屈原那般愤世嫉俗。总的来说,在他的身上集“儒、道、侠”三者于一体,有儒家的积极用事,有道家的消极避世,又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但他的追求个性自由、傲岸不屈、蔑视权贵的精神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总结,我们再来看前面的三个疑虑,①入梦的真正缘由,(作者的梦境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②提及谢公的用意,③仙境出现前后色彩的对比的意图(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便迎刃而解了。

 

二、教学反思

正式在(3)班开课之前,我在高一(12)班进行了试讲,师父——蒋霞老师前往听课,对我的教学过程提出了非常多宝贵的建议,让我发现我在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对此我做出了以下反思:

一、忽略学生课堂的生成性

在上课之前,我事先做了充分的备课,整理了较为清晰的课堂思路。在上课时,同学们的发言积极,但是有的答案不在我的课堂预设之中,于是我就努力把学生往我的课堂预设上引导,一定要达成我的预设,这显然是错误的。45分钟的课堂不是一篇教学设计就能掌控的,它有太多生成性和教学机智、教学艺术贯穿其中。而我犯了一个新教师常犯的错误——“答案只有一个”,这节课所学到的必须是教学参考书,必须是考试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其实不然,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我问你答”,而是“你说我听”,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同时也不能完全依据标准答案否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文本解读从来不是一个唯一的标准。

二、教学设问指向性不明确

这节课的第二个环节设计为:结合第二自然段,谈谈这首诗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梦境。我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了这个问题,但是在这个问题展示出来之后,我又继续补充,本想着给学生一些指导性方向,于是我接着说“选择梦境中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一个问题就变成了两个问题,学生到底是概括梦境还是赏析句子?问题偏离了,可想而知所得到的答案就无法达到教学设想的预期,学生的思路也跟着老师的提问跑偏了。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和明确的指向性。

三、教学语言不够凝练

这个问题在之前的反思中我就有提及,这次师父也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我依然要检讨我的教学语言的凝练问题,虽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但是身为语文教师,本身就应该在语言文字的体悟和运用方面有追求高精尖,也只有语文教师注重教学语言和表达的高度概括的能力以及影响,才能透过语文教师自身的学识与人格魅力影响一拨又一拨的求学者追求卓越。但是,因为平时不大注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甚至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率性随心的习惯,导致教学语言的散乱。此次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凡事都应该追求精益求精,不能因为一些随意性的语言影响对文本的深刻意义的解读和感悟。

通过此次的每周一课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蒋老师对我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改进的意见,让我以后在上每一节课时都要先反思一下:我上一节课的毛病改了吗?问题解决了吗?让我在以后教学中能够精益求精。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