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语境写作中的说理艺术
——关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课例研究
交际语境写作中的说理艺术
——关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课例研究
一、教学目标
1.在审清题意、立意准确的基础上,通过评价他人的作文,认识说理的深刻性、层次性和艺术性。
2.能够分析三篇例文深刻性、层次性和艺术性的具体表现,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二、教学重难点
能够分析三篇例文深刻性、层次性和艺术性的具体表现,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三、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1.教法:点拨法、讲解法、举例分析法
2.学法:点评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本堂课是对上次周测作文进行点评。(教师出示分数段统计)我们这几堂课的目标是让切入左右以及切入分以下的同学进步到45分,甚至更高的层次。
(二)回顾试题,直击靶心
如果把写作文看作射击,那么审题立意就是瞄准靶心。思考:这倒作文题的靶心到底是什么?
预设:靶心——网络热词、作文、现实生活
在作文中到底能不能使用网络热词,使用网络热词到底是不是关注社会生活。围绕上述两个问题,发表观点,展开论述。
(三)例文评析
说理的深刻性 | 说理的层次性 | 说理的艺术性 | 层级 |
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命题人的意图,并在说理的过程中能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体现出思想的深刻性、思维的辩证性。 | 说理层次清晰,整体结构灵活,富有创新性;过渡自然流畅,照应显豁干脆。句式、词语、标点等在结构上有特殊作用,体现层次的语句具有凝练性。 | 能充分考虑语境,说理时特别关注到对象的身份、感受,体现交际中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 A+
|
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命题人的意图,并在说理的过程中能提出自己鲜明的观点,体现一定的思维深度。 | 说理层次清晰,整体结构灵活,过渡自然流畅,照应显豁干脆。体现层次的语句具有凝练性。 | 能充分考虑语境,说理时关注到说理对象的身份、感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交际中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 A
|
能基本理解命题人的意图,但不够准确、全面,在说理的过程中观点比较清楚,但表述不够严密,经不起推敲。 | 说理层次不太清晰,过渡生硬,整体结构比较机械。 | 考虑了语境,但语言表达欠妥当,缺乏艺术性。 | B
|
不能准确理解命题人的意图或对命题人的意图理解存在偏差,在说理的过程中,没有观点或观点不太清楚、或较为片面、偏激。 | 说理层次比较混乱,缺乏过渡性语句,整体结构僵化。 | 不考虑语境,说理时忽视对象的身份、感受,语言表达不得体。 | C
|
师:从说理的深刻性、层次性、艺术性三个层面,对这三篇文章逐一进行分析评级。
预设:第一篇——深刻性A+,层次性A,艺术性B(亮点在说理的深刻性)
第二篇——深刻性B+,层次性A+,艺术性B+(亮点在说理的层次性)
第三篇——深刻性B,层次性B+,艺术性A(亮点在说理的艺术性)
第一篇的深刻性:
①网络热词有积极、消极之分——辩证看待问题
②作文中使用网络热词不等于关注生活,使用网络热词只是生活的“围观者”,我们要做生活的“亲历者”。——说理透彻,由现象到本质,揭示因果关系。
③在作文中使用经典语言文字和使用网络热词对比,语言的使用背后渗透着文化,消极网络热词的使用,说明被“快餐文化”同化。——上升到人类、文化的高度看问题。
第二篇的层次性:
是什么——怎么做——意义
是什么:正确使用网络热词。
怎么做:一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二要分清场合,谨慎使用。
意义:在当前网络发展的社会中,树立起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篇的艺术性:
①提出问题之前先肯定对方某些做法
②多用反问、商量的语气,对话感强烈,考虑到了双方的关系,同理心、共情性强
教师总结:三篇文章各有亮点,有些优点值得我们去模仿、学习,这也是我们评价他人作文的作用。
教学反思:
1.反复磨课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这次的每周一课时间短、任务紧,备课量大,这样的作文题型又与原来的江苏卷差别很大,对我来说挑战不小。好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全体语文组同仁的无私帮助,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中,我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在不断的磨课中,我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反复磨课、精彩开设公开课,对青年教师的学习成长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2.高效的语文课堂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示范引领。本堂课主要是从说理的角度,分析三篇例文的深刻性、层次性和艺术性。三篇文章非常典型,其中第二、三篇的说理特点,学生比较容易模仿,操作起来也相对更容易上手,所以,与其均衡用力,不如把这两篇作为教学的重点进行突破。教学的切口选择的越小,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实际。所以,还可以把单独的一个说理特点进行单独教学,比如“例谈说理的层次性策略”,例文是从是什么、怎么样、意义这三个层次说理的,我们有些学生的作文企图从网络热词是什么、网络热词的特点,作文的写作点,网络热词的特点和作文特点的区别分析,从而论证网络热词要慎用这一观点,这意思一个很好的思路。下堂课,如果把这些素材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自己写一写,互相评一评,那么操作层面的内容就落实了。
3.评价层级表的制定与使用体现学生参与。这堂课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层级表之间有很大的“距离感”。这应该是与学生没有参与到评价层级表的制定有关,所以使用起来也就不那么“顺手”。评价表格的制定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工作,有些时候甚至会出现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仍然没有成果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还要不要学生参与其中?其实我有些犹豫。毕竟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高三学生的学业、课业压力也非常大,这些客观因素导致我们似乎对评价表的制定不愿意让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个问题目前还是我的一个很大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