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孔瑜
【学习目标】
1、对本文“而”“之”“以”典型虚词用法的掌握、特殊句式;
2、对陶渊明及作品、思想、风格等的了解。
3、学习通过鉴赏景,解读作者内藏的感情。
4、辩证认识陶渊明(归隐的选择、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
1、对本文“而”“之”“以”典型虚词用法的掌握、特殊句式;
2、对陶渊明及作品、思想、风格等的了解。
3、辩证认识陶渊明(归隐的选择、现实意义)。
【学习指导】
诵读法,分析与综合,研讨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小县令,有一天突然不想做官,就辞官回家了,这原本是一件小事,为什么却在漫漫时光中落下阵阵余晖,让今天的我们一起来学习,《归去来兮辞》。
二、文化常识
(一)作者介绍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陶渊明的人生分两个阶段,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渊明的一生先后共有五次出仕:第一次起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军幕。第三次为镇军参军。第四次为建威参军。第五次任彭泽县令。《晋书·陶潜传》记载“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归去来兮辞》(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
《归园田居》(公元406年,陶渊明42岁)
《饮酒》(公元417年,陶渊明53岁)
《桃花源记》(公元422年,陶渊明58岁)
★作者评价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
★历史影响有三:
开创者:田园诗派第一人,真心弃官归隐第一人!
实力派偶像:名家追随,众人膜拜
建筑大师: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超然物外”“独立人格”
(二)释题
1、归去来兮辞
归去:回去;来兮:语气助词,无实义;辞:文体。
2、辞
辞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
其特点是:①句式散化,一般押韵。②两句一组,四句一节。③六字句为主,一般每句三拍。
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
《归去来兮辞》在行文和抒情方式上,继承了楚辞的传统,类似于长篇抒情诗,诵读时要注意节奏和韵律,读出其中饱满的感情。
本文共有 60 句。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做稍长停顿。这既是对文章节奏的审美体验,也是对文字所蕴含情感的品味。
三、文本鉴赏
(一)小序部分
1、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3)“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4)“程氏妹丧于武昌”。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原因。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结合全文看,另外三点才是陶渊明辞官的根本原因。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后,他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折腰事人、同流合污又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以忍受。污浊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又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程氏妹丧之机,便弃官归田。正如朱自清先生在《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中指出的那样:“妹丧固是实情,然亦去志久决,故藉此急求自免,庶有词以对亲友及执事者耳。”
2、序文部分语言特点
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
序以叙述的表达方式交代了作者就职的经过、辞官的原因以及写作背景、时间,而辞赋是对序的诗化铺陈曼衍,对序的抒情表达。
(二)正文部分
1、做官往往是封建社会士阶层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首选之路,身在仕途的陶渊明为什么却想辞官归去呢?用原文词句作答。(并回忆《归园田居》中相关的诗句)
“田园将芜”:自责
“心为形役”:“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篱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艳与歧视,深感屈辱和厌倦。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悔恨。悟”,“认识”之义,多少辛酸尽在心头 ;“知”,“知道”之义,多少期待又在眼前。
——《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觉醒
——《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和“池鱼”恰反映出他“心为形役”的痛苦。
2、身处东晋讲究身份等级的环境,陶渊明从拥有铁饭碗且身份高贵的机关领导降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才有收获的底层农民,为什么欢乐?你从文中能找到答案吗?
补充:
(1)饮酒:爱喝酒的诗人:李白、杜甫、苏轼……
陶渊明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五柳先生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所以,亲戚朋友经常买了酒,招呼陶渊明共饮。陶渊明每次必去,期在必醉。其实,彭泽这个地方不缺酒喝是他选择在此地就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2)第二段,找这段文字背后的女子形象——贤惠的妻子,“携幼入室,有酒盈樽”,面对辞官回家,再无俸禄的丈夫,没有丝毫怨言,而是默默准备好迎接他的一切,于饱受官场污浊的陶渊明而言,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温暖!同样温暖的,还有早早出门相迎的孩子们,被打扫干净的庭院……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蕴含着田园生活的种种温暖。
(3)亲戚:内外亲属。包含父母兄弟,在现代汉语中不包含。——古今异义词。
东道主、非常、婚姻、布衣
(4)从事农业劳动的快乐:陶渊明在一首诗里正面描写了他从事农业劳动的情景——《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并把这种生活写入诗歌,在中国的封建士大夫里面,陶渊明是第一个。我们看,无论是回家之前、归家之初,还是归家之后,快乐欣喜之情都成为陶渊明情感的主基调。
通观全赋,满眼的快乐,把陶渊明的快乐总结一下:
渊明之乐
归途之乐,抵家之乐,饮酒之乐,安居之乐,涉园之乐,远望之乐,亲情之乐,抚琴之乐,读书之乐,农耕之乐,游山之乐,涉水之乐,啸歌之乐,赋诗之乐……
请大家大声朗读,一口气读完!累不累?有时候,获得快乐的过程确实挺累,但累并快乐着,陶渊明何尝不是如此!
3、同学们,陶渊明用如此多的笔墨一再渲染回归田园的快乐,他的用意是什么?
回归后的快乐越多,表明以前的生活越不快乐。看来以前在官场中,他的心情是压抑的,没有快乐可言。一再渲染田园生活的快乐其实是他对自己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对归隐生活的肯定。
4、刚才,我们品读了文章,勾画出了表现陶渊明快乐的诗句。如果将这样的诗句全部删掉,你会发现,剩余的诗句,有一些略显伤感和消极。哪些诗句?
①感吾生之行休。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③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第一段:决计归去,有归途之乐,也有对身在官场时“以心为形役”之悔。
第二段:归园之乐,饮酒、安居、涉园、远望,也有“鸟倦飞而知还”之感。
第三段:隐居之乐,亲情、琴书、农耕、游览,也有“感吾生之行休”之忧。
第四段:综述情志,登皋、啸歌、临流、赋诗,也有“聊乘化以归尽”之悲。
5、对于这几句诗,后人有不同观点。
投影:
①有人说,此句表明归隐后的陶渊明很悲观,并非真快乐。
②有人说,“遑遑”表明陶渊明有意再去做官。
③有人据此论断:陶渊明的归隐是逃避现实,思想消极。
你是否同意上述理解?为什么?四人为一小组,自由讨论。小组成员都必须发言,组长负责组织。 (生讨论。)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出仕与归隐是中国古代士人所要面对的重要人生抉择,因为这一抉择直接关涉到士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对于归隐还是出仕,陶公是经过反复抉择的,其中的经历也颇为曲折复杂。就像叶嘉莹先生曾说“研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可以体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从某种矛盾失望的寂寞悲苦中,以其自力更生,终于挣扎解脱出来,而做到了转悲苦为欣愉,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的经历。”
人生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看见尘埃,有人看见星辰。陶渊明就是那个终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因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你周围的环境,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垂垂老矣的父母,希望你成为孝子,承欢膝下;嗷嗷待哺的孩子,希望你成为慈亲,可以依靠。国家,希望你成为一个好公民,遵纪守法;单位,希望你成为一个好员工,忠于职守。朋友,希望你通情达理,能够向你倾诉衷肠;亲戚,希望你飞黄腾达,能够帮衬帮衬自己……陶渊明真是一个有勇气、可以实现自己的人,他真是能够在孤独寂寞之中支持下来、活下来,能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孤独跟寂寞。
余秋雨曾说:人的一生,紧要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不能没有月辉。陶渊明他守着心中的月辉,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有一轮皎洁的月亮,明明白白地照见我们最想要成为的自己;后来,我们被各种各样的规则、各种各样的教导、各种各样的权衡,塑造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庸碌一生,或者说,苟且一生。有时为了所爱的人,在很大的程度上,远离最想成为的那个自己,让心空里的月亮,减去了不少清辉。
打动我的,还有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我的思绪又随着这几句评语走了。一个人,真的可以做到这般坦荡率真吗?自古文人多清高,怎么可以“不以求之为嫌”?又怎么可以“饥则叩门而乞食”呢?记得秦观穷至无米下锅时,妻子徐氏哀求他去向钱穆父借钱,秦观却不肯,徐氏以去瓦肆卖唱相逼,秦观也只是给钱穆父送去一纸诗文:“三年京国鬓如丝,又见新花发故枝。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诗到米来,秦观最终也不肯低头吐一个借字,同是文人的陶渊明却能够如此坦承自己的窘迫,果然“质性自然”。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原来陶诗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便在于此。再看《归去来兮辞》,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面对它,不再是一篇课文,而是带着一种深深的敬仰。
仕与隐的选择,贫与富的交锋。此时的归隐,陶渊明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深刻反思,是对人生做出的理性抉择!
走出“尘网”,逃出“樊笼”,陶渊明在田园落地生根。此后二十多年一直到生命的尽头,他再没有出仕为官,因为他已经摒弃了假我,找回了自我,活出了真我!陶渊明成为一面旗帜,一座精神堡垒。中国的封建士大夫们,每当仕途失意官场失宠时,往往回归陶渊明,寻求精神安慰。陶渊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抹别样的色彩,成为过去、现在、将来常谈常新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