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交际语境写作”教案以及反思
张丽明
一、导入:
开学到现在我们写了两次作文,两次写作对我们同学来说好像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从来没有写过这样的题目,有的说,我从来没有在班会上发过言,有的说我从来没有写过信,根本不知道信长什么样,但是,尽管大家都没有练过,我们仍然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完成得还不错,甚至有少数同学,一出手就已
经相当纯熟。这说明什么?我觉得,这足以说明,这样的题目我们虽然没练过,但它们也不是全新的东西。写得好的同学,他们自己就摸到了门道,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门道的问题,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尽快摸到门道。
二、初步认识题目核心
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都是怎么写的啊。这是期初测试那个作文题的例子,都来自大家的作文,大家能不能有个基本判断,如果从高到低分成ABC三个层次的话,这几种立意分别属于什么层次。
学生思考
明确:如果说这个题目是一个靶子的话,靶心是什么?应该两个词吧,一个是班会,一个是网红,我们凭直觉可以感觉,层次的高低,与它们和靶心的距离远近有关。
三、具体分析题目
肯定有同学不理解或者不赞成我们这样分类,不着急,我们慢慢分析。我们以前写的作文都是命题式或者话题式的作文,这种题目好比是个筐,容量大,只要搭边的都可以往里装,而现在的这种题目,是在某一具体情境下,针对特定交流对象的写作。可以称之为交际语境写作。这样的写作,目标就小得多,就成了一个靶子。
要瞄准靶子,必须要分析语境,语境包括什么呢?我认为,一是出题者的隐含态度。比如这个题目,看起来出题者好像是很客观的,没有肯定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但是我们想一想这里面有没有隐含态度?
学生思考
首先一定是肯定李子柒、否定那些庸俗网红的,所以,如果你要去唱反调,说李子柒这样的网红也有负面影响,庸俗网红的存在有其合理性,那肯定是有问题的。而且,我觉得如果有喜欢这样做的同学,其实问题恐怕不在于懂不懂出题者的隐含态度,而是个性方面的问题,就是爱唱反调,喜欢找别扭。找别扭跟有洞察力不是一个概念,考试给出的题目,都不会需要你站在人类先知那样的高度,忧心如焚,目光如炬,看到多数人看不到的问题,只要你有正常的思维,正常的认知就够了,所以,这里我觉得我们需要强调一个基本原则:假如题目有隐含态度的话,要顺着出题者的隐含态度,深入分析,表达善意;不在压倒,重在厘清。为什么要说假如有,不是所有题目都有隐含态度,开放性高的题目就可能没有。没有,也要注意这个原则:表达善意,重在厘清。
回到这个题目,出题者的隐含态度还体现在哪里?第三则材料。为什么要放这则材料?结合更明显的语境要求,场合,班会上的发言,班会是要干嘛的?讨论关乎学生成长的重要问题,所以隐含的态度很明显了,希望你就这种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意向谈点看法,如果你对此只字不提,显然就是脱离语境了,离靶心还是比较远。
语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指标,是读者对象。读者对象是跟场合密切相关的,班会的读者对象就是同学。你这个发言是讲给同学听的,那这个跟你一个人的思考就是不一样的,你一定要考虑,我讲什么大家才有可能竖起耳朵听我的?那肯定不能是跟听众没有关系的事,而且你要能让听众有收获,我总结为“有关有理”
我刚才讲的这些要素列在了一张表格里,表格里写的是语境,语境由情境决定的,情境好理解,第一个题目给出网红的大背景,要在班会上发言,交流对象是你的同学,这就是它的具体情境。第二个题目的具体情境就是那个新闻事件之后,你要跟那个孩子或者那对父母交流。有情境,是交际语境写作与我们之前写作的很大不同。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同之处是,交际语境写作有时候还会规定写作者的身份,这个题目里,你的身份就是中学生,但第二个题目,身份就不一样了。
交际语境写作的第一步是明确语境和身份,接下来非常重要的一步是,我们一定要想明白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这一步非常重要,没有目的,文章必然是散的。
现在,我们根据这张表格,回过去再看那七则立意,判断他们各自的目的,然后,请大家对我们一开始的判断作出更为清晰的说明。
学生思考
小组讨论
班级讨论,明确
6,目的是叫你不要轻易选择网红这个职业,因为有风险,这个目的,不符合出题人的隐含态度给出的大方向。而第7则立意就是比较好的一个范例,首先他没有脱离大方向,然后,他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对于想当网红或者对网红感兴趣的那些同学,这就是跟他们有关的内容,也是会引发他们思考的内容。我尤其想强调一下他的态度,我觉得这个立意也很符合我强调的原则——表达善意;不在压倒,重在厘清。对于想当网红这种愿望,表达了善意——年轻人想当网红,给网络主播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他也做到了“不在压倒,重在厘清”,没有说你想当网红就是贪慕虚荣追逐名利。
四、重新思考自己的作文,完成表格
下面请大家重读这个题目,审视自己原来的作文,或者修改,或者推到重来,完成这张表格。
反思
这堂课我上完以后自我感觉还是挺流畅的,觉得把要讲的讲清楚了,同事的评价也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但是,第二天我打算让学生修改文章的时候,却发现事实不像是想象的那样。请学生复述作者的隐含态度的时候,学生居然答不出来。然后,我照着自己的想法对学生进行思路启发的时候,学生还在就昨天被我判为偏离题意的立意进行争辩,也就是说,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我昨天讲的意思。费了好大力气针对学生的疑问又一一解释了一番,总算被接受了。
为什么会这样?我昨天的课堂,实现了理论自洽,所以我自己和同事都觉得讲得很清楚。但,落实到具体的理解上,学生原有的认知却没那么容易扭转,他们需要要在非常细致的往返讨论中才能慢慢理解接受,这个过程一定是省不了也急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