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课题 | 《生活与哲学》绪论 | ||
教材 分析 | 《生活与哲学》绪论是必修4《生活与哲学》的第一节课,让学生对于哲学和哲学家有客观的认识,对本教材内容有粗略的了解, 激发学生对于这本教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 ||
学情 分析 | 本次授课班级为高二史政地班,学生在高一结束前,历史课上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已经对哲学思想有所接触,但是还并不能真正地了解哲学,不知道哲学是如何产生的,哲学与我们的关系的怎么样的。 | ||
教学 目标 | 政治认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立足国情, 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科学精神:了解哲学,认识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初步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 ||
教学 重点 | 哲学是含义 哲学和生活的关系 教材的框架 | ||
教学 难点 |
哲学和生活的关系
| ||
教学 方法 | 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 | ||
教学过程: | |||
教学 环节 | 创设情境(教师) | 问题探究 | 设计意图 |
导 入 | 疫情期间对哲学的调侃: | 1.你接触过哲学吗?通过什么途径接触? 2.你对哲学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3.你所知道的哲学家有哪些? | 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哲学的初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
新
课 | 第一部分:哲学之初体验 多媒体展示材料:
|
给学生介绍一些古希腊的哲学家 | 学生了解一些哲学家,可以破除之前对哲学和哲学家的一些偏见。 |
第二部分:哲学是什么 视频导入:某高校哲学系的宣传片
| 1.哲学到底是什么? 2.学习哲学的意义在哪里? | 1.通过视频这种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引起思考; 2.引出哲学是什么 | |
第三部分: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视频:高校哲学演讲 | 1.教材一共几个单元? 2.你能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 1.哲学来源于生活 2.哲学又对生活有重要影响 | |
第四部分:本书的框架 | 1. 这本教材一共有几个单元? 2.每个教材的大致内容是什么? | 让学生通过自己翻看目录,感受教材的整个逻辑结构。 | |
课堂 小结 |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对以后的学习做出要求 | ||
教 后 反 思 | 作为哲学绪论性质的一节课,感觉难度比平时上知识点的课更难,既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让学生了解哲学,走进哲学,能够知道什么是哲学,哲学是怎么产生的,又要让学生能爱上哲学,学习起来更有积极性。不能一味灌输,又缺少不了教师的讲解。这一课程的基本性质就是,要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把马克思哲学放到整个人类哲学发展的长河中予以考察,让学生在中西哲学的对比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强大的力量。通过这节课,基本达到了要求。由于学生没有教材,对学生的学情掌握不够,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
评课:
温惠红:准备非常充分,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开阔视野。课堂涉及的面比较广,为后续的教学做了铺垫,视频材料,学生乐于接受。学生课堂反应和参与度不高。
钱亚琴:导入时利用时政热点,选用的视频让课堂更加生动。
陈兴兰: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流畅,第一节课就明确告知学生我们必须学什么。
李文伟:风格严谨,思维缜密。绪论性质的课,随和点,给学生以兴趣和反思。
刘鹏:哲学本就晦涩难懂,在给学生了解古希腊的哲学家上用的时间多,可以更多地放在与生活的关系上让学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感悟,会有更大的兴趣。
张小洁:绪论课,还是以兴趣为主,视频材料很好,可以深挖,效果会更好。
刘志:对于轴心时代的哲学家,名字罗列太多,可以用图来处理。
杨春玉:让我们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了解哲学和哲学家,一开始对于初体验的设问如果把哲学家改成思想家,学生的参与会更高一点。
徐惠仁:针对这堂课谈谈高中教学的6个意识。第一,目标意识。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要定位好,然后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完成目标。第二,结构意识。用知识结构和知识要素形成教学结构。第三,学生意识。了解学生,贴近学生,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要让学生容易听懂,容易记住,容易发散运用。第四,生活意识。课堂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关注学生多关注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应该关注的社会生活。我们课堂创设的情境也要来自现实生活。
第五,活动意识。活动不在于多,在于精,在于使学生读、思考。第六,效率意识。管理好课堂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