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高考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1课时教学设计
开课班级:高一5班 开课人:李丽萍 时间: 2020年6月28日
一、课程标准与解读、考纲要求
1.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课标解读:①本条标准旨在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的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特征,归纳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②“运用地图”的方法体现了课标重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优化;③“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说明需要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和感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3.考纲要求:①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人类活动。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1”最后一章最后一节的内容,其定位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教材的内容架构有利于学生联系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迪思维,发展学科能力。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产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本节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自然带景观图、自然带分布图及文字材料,突出读图分析、阅读推理的环节,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搭建了平台。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气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内在关系。学生能够通过读图、思考、讨论等认知过程,对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特点和陆地自然带的概念并不难,但对于全球陆地自然带如何形成和分布(规律)、具体景观的直观感知并不多,需要通过图文资料建立和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特点并理解自然带的概念;通过阅读世界自然带分布图掌握自然带的分布及其分异规律;通过读图和交流,培养读图和表达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理景观图片和地图,培养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图文信息转化,培养获取信息和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运用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原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习,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思维和观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形成原因和自然带的分布;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自然带的含义;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
六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图示比较法、案例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设计意图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引出新课 | 【新课引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求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一定要具备整体观和全局观,以综合思维的视角看待问题。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又会要求大家以怎样的观念和思维看待问题了? 【布置任务】“植被”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也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今天我们就从“植被”这一视角来领略地理环境的差异之美,请你欣赏各类植被景观的同时围绕“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核心概念尝试提出本节课可能学习的与之相关的问题。 【播放图片】图文并茂展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极地、高山等地区的各种不同植被景观图片。 | 欣赏差异之美,思考并提出地理问题。 | 1.展示美丽的风景图片并以配以背景轻音乐、文字资料,丰富学生的直观感知,促进与已有经验的同化和整合;
2.启发学生深度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引出本节课的逻辑结构、问题线索。 |
【互动总结】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什么(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表现)?为什么(产生差异性的原因)?怎么样?(差异性规律)怎么办?(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四个问题线索建立本节课的逻辑框架。 | |||
教学环节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表现和成因 | 【承转过渡】为什么在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华北,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明显体验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总结归纳】 1.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表现:不同地域间(空间尺度)的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及其组合不同。 2.地理环境地域差异成因:不同地域(空间)物质、能量的分布不同。如下图所示: 【提出问题】如果将不同要素组合形成的自然景观描绘在世界地图上,会是什么样呢? 3.自然带的概念、形成和命名 【互动总结】结合热带雨林景观实例,分析热带雨林带是其气候特点、气候类型、植被、土壤、水文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自然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 “镜子”,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 4.自然带的分布 【展示图片、动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演示动画、世界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模式图。 【提出问题】 (1)世界上主要有哪些自然带?可分为哪几类? (2)自然带间的界线是明确的吗? (3)它们和气候类型是一一对应的吗? |
认真听的同时思考问题,并与老师互动。
【自主学习】 带着问题学生阅读教材图文内容观看演示动画; 【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和组间交流自学的疑惑,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成果 |
建构知识结构图,理顺自然带的概念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组合的关系,加深学生对自然带的理解。
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以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小组讨论解决自主学习的疑惑,发挥集体智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
【互动总结】(1)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动画具体分析自然带类型、分类、和气候类型的关系(非一一对应,可多种气候类型对应一种自然带,也一种气候类型对应多种自然带)。(2)认识到现实中的自然带并无明确界线,往往是从一个向另一个过渡分布。 【承转过渡】结合自然带分布图和模式图,其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了? | |||
教学环节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设计活动】主题“世界那么大,我们去看看”,跟着老师去旅行活动。 旅行线路一:如果我们从非洲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出发,沿着20°E经线一路向北走,我们依次会看到怎样的景观?景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自然带的分布特征是怎样的?(完成表格) 旅行线路二:如果我们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岸沿45°N纬线向大陆内部旅行,沿途会看到怎样的景观?景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自然带的分布特征是怎样的?(完成表格) 【多媒体展示】 1.展示从非洲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景观出发,沿着20°E经线一路向北走的沿途景观。 2.展示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岸沿45°N纬线向大陆内部旅行的沿途景观 | 观察沿途景观,完成表格。小组合作讨论,互评纠正,小组代表发言 |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
【互动总结】比较归纳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承转过渡】不管是纬度地带性还是经度地带性规律,二者自然带的延伸和更替方向几乎和地表是平行的,我们可将二者合称为水平地带性。那么还有一类地带性分异规律是垂直于地球表面的垂直地带性。 | |||
【多媒体投影】贡嘎山垂直景观差异图 【提出问题】 1.贡嘎山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景观如何变化?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分异基础、典型地区分别是?完成表格相应内容。(表格略) 【追问】什么样的山,垂直自然带谱更丰富了?(海拔高、纬度低) 【学习致用】 1.珠峰南北坡各有哪些自然带? 2.南北坡自然带丰富程度一样吗?谁更丰富?原因是什么? 3.山麓自然带(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有何关系,你能具体阐述吗?
|
读图分析解答问题
从珠峰的案例中进一步理解影响垂直带谱丰富程度的因素除了纬度、海拔,还有相对高度 | 考察学生读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 |
【互动总结】1.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2.影响垂直带谱分布多少的因素:纬度、海拔、相对高度。 | |||
教学环节三: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意义和影响 | 【课堂探究】1.常州三中新校区主体建筑基本完工,即将进入绿化阶段,你觉得应该如何选择植被类型?需要查阅哪些资料。 【总结提升】根据差异性原理,决定了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一定要具备因地制宜观。 | 了解常州当地气候特征、自然带类型、植物生长习性等 |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综合思维能力、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
课堂反馈 | 【问题】判断古诗词反映何种地域分异规律? l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l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l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l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l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 给出答案: 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 | 培养迁移学习能力 |
知识构建 | 【思维导图式板书设计】 | 巩固所学 构建知识体系 | 通过知识建构,达到深层内化 |
【教学反思】
第一,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直观感知,促进与学生已有经验的同化整合。立足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差异认识不足这一学情,以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图文并茂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直观感知,为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搭建脚手架,既想呈现给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设计,也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之美。
第二,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线索构建逻辑结构,引发学生深度思维,体现地理学科学习的思想和方法,是一大亮点。课的开头让学生带着任务“围绕“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核心概念尝试提出本节课可能学习的与之相关的问题”欣赏差异之美,最终形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问题线索构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逻辑结构,思路清晰,也体现了地理科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地理事物和现象——原因——地理原理和规律——影响和意义。
第三,渗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呈现不同区域图,帮助学生理解空间尺度的概念和加强区域认知能力;地理环境差异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和意义中要求人们树立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观念能够体现人地协调观这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为“塞北林场选择防沙树种”的课堂探究活动,是希望达成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四,平板的功能未充分发挥,应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设计,从而真正落实以学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