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及反思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宋朝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
理解:
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由于儒学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
②儒学在两宋时期汲取了佛、道有益的内容,形成了理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这其中“二程一朱”起了决定性作用。
③儒学到明朝中期,又发展为心学,它受佛教禅宗影响较大,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运用:理解儒学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面临挑战与融合的史实,分析程颢、程颐、朱熹理学创立过程,理解其主要思想内涵和影响,探究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介绍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和王阳明等人的生平事迹与主要思想言论,增强对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
设置若干思考题,组织小组讨论,比较分析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并注意辨析其精华与糟粕。
提取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若干言论,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探究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
收集有关“白鹿洞书院”及儒学在国外的影响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注意解释历史名词:“三教合一”、理学、心学、《四书章句集注》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的挑战,但儒学汲取佛、道的精神,自身也有了充足的发展,一方面说明儒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说明儒学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也说明不论外来文化还是中国土生的文化,不论是如何神秘还是如何玄虚,都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生根成长。
程朱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较之原来的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较大,还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
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并分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
难点:理解理学与心学的主要内涵,辨析其精华与糟粕,评价其历史影响。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从同学们平时常用的词语导入新课,【课件展示】
蛮不讲理 天理何在 理所当然 天理难容 天理昭彰
同心同德 心领神会 眼不见心不烦 心想事成
问:这些词语是怎么来的,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宋明理学有什么关系?
梳理时间轴:
讲授新课
儒家思想经历:(1)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2)→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3)→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4)→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5)→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发展的状况如何?
一、“理”由何来?——儒学的危机与应对
1、危机的表现
唐有天下……三纲不正……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缺乏治心的手段。
材料: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中国人史纲》
(1)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统治混乱
“汉魏而下,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其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吁! 可怪也,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戚,灭夫妇之义,儒者不以仁义礼乐为心则已。”——《宋元学案》卷二
唐朝诗人杜牡诗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个时候,从王公大臣到黎民百姓信仰佛教,皈依佛门。
(2)传统儒学自身理论体系不足
【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从儒学自身来看,儒学正统地位为何会受到佛、道的冲击?
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传统儒学充斥伦理说教,不能对宇宙自然和人生提供解释和安慰,而这正是佛、道思想的优势。加之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开始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3)佛教、道教的冲击
佛教:
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迅速传播,逐渐完成中国本土化。兴盛原因:
①佛教教义本身的欺骗性、迷惑性。
如佛教的前世、今世、来世“三世因果”说,可解释一切。基督教为“二世因果”说,今生好因,死后进天堂,但不能解释今世。道教为“一世因果”说,总有今世,修行可成仙,可长生不老。
②统治者推崇佛教。
如梁武帝三次舍身同泰寺,赎钱分别为一亿、两亿、三亿。
如唐皇七迎佛骨。佛骨,又称舍利。法门寺(到西安大约125公里)辗转得到佛祖释迦摩尼一指骨舍利,遂定为皇家寺院。
道教:
东汉时从民间兴起,魏晋南北朝走向定型、成熟,形成了完整的教义、经典、戒律和得到官方认可。
唐代对道教特别推崇。唐代皇帝为了神化统治,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将道教的地位排在三教之先。代表人物陶弘景,葛洪。
以上宗教的兴盛,对儒学冲击较大,不仅信徒增多,也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
如佛教教义与儒学冲突较大:
如佛教要求信徒“出家修行,落发为僧”,而儒学强调“孝道”(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和对家庭、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教强调生命轮回、众生平等,儒学强调三纲五常。
佛教强调“出世”(勘破红尘、超脱尘世,超脱人世束缚,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儒学强调“入世”(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所以,魏晋以来,三教论争中,儒家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未有理论创新,未形成自身的理论优势。
(4)儒、佛、道“三教合一”潮流
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所谓“三教”,按一般说法,是指以孔子为教主的儒教(孔教)、以释迦牟尼为教主的佛教(释教)、以老子为教主的道教(老教)。唐初三帝(高祖、太宗、高宗)统治时期,其所实行的是三教共存、道先佛后的政策;武则天与唐中宗统治时期,其所实行的是三教共存、佛先道后的政策;唐睿宗统治时期,三教并行、不分先后的政策在此时正式形成,终唐之世,遂为定制。
2.危机应对——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最早提出儒家的“道统论”;揭开了唐宋间“孟子升格运动”的序幕)
“道统",指的是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孟子认为孔子的学说是承接尧、舜、禹、汤、周文王等先代圣王的,并且自命继承了孔子思想的正统。
掀起——北宋士大夫们(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
【合作探究】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1. 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 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3. 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二、“理”为何物?——走进“理”的天地
1.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四派中,理学、心学是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是“程朱陆王”。
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chéng,hào)、程颐(chéng,yí)、朱熹。
程门立雪:
杨时字中立,福建将乐县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宋史•杨时传》
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二程理学(北宋)二程系周敦颐弟子,长期在故乡洛阳讲学,其学称为“洛学”。
“理”是什么?
(2)如何求理?
材料一: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材料二:须是今日格一物, 明日又格一物, 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
方法论:“格物致知”(渐悟)
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
“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材料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二:“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
“人欲”并非指人的所有欲望,主要指违反了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欲望。
【如何理解和评价“存天理,灭人欲”?】
1.“存天理,灭人欲”针对的对象是士大夫(自我修养)和对上层统治
者(遏制欲望,实行仁政)。
2. 评价:“存天理,灭人欲”体现了儒家努力约束专制统治的传统,
但元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这些道德准则反过来被统治者
利用,成为约束人们的思想工具。被滥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尤其是对妇女贞节提出了严格的极端的要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后
来成为了一个贬义词。
程颢、程颐和朱熹观点的比较,结合书本和材料分析其思想内涵:
【课件展示】
程颢、程颐 | 朱熹(集大成者) | |
理 |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人伦者,天理也” | 理之源在于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 |
认识论:“格物致知” | “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 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 |
客观唯心主义 |
【合作探究】3:【学思之窗】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3)理学地位
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②《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大学》、《中庸》是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两篇。南宋以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作者分别为孔子弟子曾参、孔子孙子子思。《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
③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④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陆王心学
产生的背景: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民变不断),悟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道理。
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1)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鹅湖之会(上饶鹅湖寺,页14),争论的焦点,通俗地讲,即为学的方法问题。陆九渊提倡“内省即可明理”,所以朱熹认为“太简”(太简易);朱熹提出“格物致知”“读经明理”,所以陆九渊认为“支离”(繁琐杂乱之意,太繁琐)。
过渡: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
(2)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①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材料三: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小故事:人人可为圣贤: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这体现了“心即理”的思想。
早年格“竹”致“病”,悟出“理在心中”“心外无理”
②“致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去掉私欲,唤醒或恢复自己心中所固有的良知。(致,有恢复、推极之意。良知,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天赋的道德意识)
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
总结陆九渊和王阳明的观点,分析其思想内涵:
【课件展示】
陆九渊 | 王阳明 | |
心 | “心”是万物的本原, “心”即“理”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真理” |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认识论 |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 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 “致良知”、“知行合一” |
主观唯心主义 |
【合作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合作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 同?【课件展示】
【合作探究】宋明理学的特点: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三、“理”当何论?——宋明理学的影响
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积极:
(1)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和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2)强调和谐意识,有助于国家稳定、民族团结。
(3)具有忧患意识,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奋发进取。
(4)强烈的自立意识(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消极:
(1)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压抑、扼杀人性,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3)重男轻女,重礼轻法,尊卑等级,重义轻利等观念,轻视个体自由,轻视自然科学,不利于社会进步与发展。
【课件展示】
材料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材料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材料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材料四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材料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六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材料七 名校校训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 日近有功。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材料八 ①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重男轻女;轻视个体自由)
②三从四德:“三从” 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重男轻女)
③“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④“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重礼轻法)——戴震 (清)
一、本课测评: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二、学思之窗和学习延伸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可以各抒己见。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归纳小结
巩固练习
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宋明理学》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个人觉得满意的是通过问题引领,层层突破,让学生理解了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过程。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图片和历史想象将艰涩难懂的思想主张讲得通俗易懂,并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也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这一节课设计了3个主问题:程朱理学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儒学的(提示学生从如何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哪些儒家义理的角度去思考);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与二程、朱熹主张的联系与区别;结合教材内容和图片谈谈宋明理学的影响,在今天哪些内容仍有积极意义,哪些内容应该舍弃。这三个问题是针对课标中“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和认识理想修养论中的积极意义”而设计的。学生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得出一些基本认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儒学的新发展;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宋明理学在封建社会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理学在今天仍有许多积极意义,比如修身养性、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等。如果学生能独立自主地解决这3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完全达成了。
在讲授二程、朱熹、王阳明的观点时,我举了几个例子,比如“伤天害理”、“格物致知”、“良知”等。通过这些讲解,学生对理学的基本主张有一定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理学作为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这些都是为后面解决3个主问题提供了铺垫。
在讲完“理”由之后,我做了小结,在讲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后也做了小结,在上完这一课内容后,我又将前三课内容做了总结。这样做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注意梳理已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实际上,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就会了解儒学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
课堂实是缺憾的艺术。自己感觉主宰了课堂,总体上讲得太多,学生活动较少,师生互动不够充分。这与宋明理学内容艰深和本人课堂驾驭能力不足有密切关系。在总结“程朱理学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儒学的”这一问题时,应适当提示思考的角度——“继承”和“发展”,“发展”应该从“本原论”、“认识论”、“修养论”的角度思考。如果这一问题完全由学生归纳出来,课堂的达成度就会明显提高。再如,在讲解“致良知与格物致知的区别”时,没有适时追问“哪一观点科学揭示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加深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认识论”上的本质区别。学生主体地位不仅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在课堂教学中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通过激发、追问、引导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参与进来。只有学生主宰课堂,才有可能形成“生态”课堂,学生才会生成新问题,获得新方法,生成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