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新艺术的实验
——西方现代艺术
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围绕本课的主题——“个人主义与形式主义的汇合”,对西方现代艺术作一个概括的介绍,使学生对西方现代艺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并让他们知道,西方现代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与西方的历史情境密切相关的;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对西方现代前卫艺术及其思潮有一定的分辨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热爱艺术,并认识世界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具体讲述西方现代艺术的概念、产生的原因、过程、主要特征及其后果。
3、教学难点:
(1)本课涉及西方的历史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如何与美术的发展联系起来的,还需要下一番功夫来学习。
(2)本课涉及大量的美术流派,这些流派又涉及丰富、复杂的背景知识,对于教师是必须掌握的。
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喜欢创新,喜欢独具匠心,具备一定的美术的鉴赏能力,美术语言的分析能力。但他们的艺术基础不是很扎实,学生对本章内容比较陌生,且充满好奇,对于作品好与不好的理解局限与像和不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尽量互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图片、多媒体展示视频导入。
思考: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你会发现:画的不像,让人看不懂。
你会想:这都是些什么画?这些能算优秀作品吗?该如何欣赏呢?
二、新知探究:(看书P74 序言)
环节一、西方现代艺术的范围与概念。
西方现代艺术的范围:笼统地说是指西方自19世纪以来的艺术。
教师活动:多媒体出示西方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图片对比。出示西方现代艺术的范围。
学生活动:讨论对比不同之处。熟悉概念并读出。
它在艺术理念、艺术标准、创作方法、语言形式等方面都几乎形成了一个与传统完全不同的新艺术体系,人们一般称之为现代艺术或现代主义艺术。
环节二、西方艺术是怎样向现代转化的?其动力是什么?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投出:
1、 西方艺术发生 “现代性的断裂”的原因和过程。
(说到西方现代艺术,马上会让人联想到西方传统艺术。对比西方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
思考:
西方现代绘画和以往传统绘画的形式有何不一样?是什么促使它们变成了这样子?
西方传统艺术是栩栩如生的具象艺术,如:
16世纪 达芬奇《蒙娜丽莎》;
17世纪 委拉斯开兹《教皇英诺森十世》;
18世纪 达维特 《荷拉斯兄弟宣誓》
那20世纪的西方美术是怎样的呢?
塞尚《圣维克多山》;
马蒂斯《舞蹈》、《马蒂斯夫人像》;
毕加索《亚维农少女》
例如:梵高、毕加索(大师们小时候的画是什么样的?)
现代艺术偏向于意象,传统绘画技术高超,以大师们为例,早期的作品非常具象,遵循客观现实,没有独特性;后来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偏向主观情绪,画出了画家的主观意志。
结论:
从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
2、促成这种转变的动力源:
(1)摄影的发明 (内部原因)
摄影技术的发明使绘画的功能受到挑战,艺术家开始探索艺术本质
(2)工业的发展 (外部原因)
批量流水作业丧失个性 ,通过艺术品寻找存在感 。
(3)宗教的衰落
社会的飞速发展 ,使人们的情感寄托远离宗教回到现实世界 。
(4)哲学的影响
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等西方哲学家提倡个人意识和精神价值。
环节三、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在西方20世纪艺术中,现代艺术始终表现出一种实验精神,即不断拓展美术的疆界,并把各个方面都推向极端化。主要表现在:
1、 哲学化
为了准确的反映出自己的哲学思想,他们发展出各自不同的语言符号。
例如,超现实主义艺术就是直接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哲学为依据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达利)
2、 理论化
立体派——毕加索 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
抽象主义——康丁斯基 、蒙德里安 否定描绘具体物象,主张抽象表现。
表现派——蒙克 重个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观表现。
3、 形式主义
强调美术形式的独立性,地位至高无上。
4、创新意识
艺术家强烈的意识到,只有反叛和创新,只有与众不同才能证明自己存在和价值。
达达主义——杜尚 艺术即生活
把创新本身视为艺术的主题 导致艺术走向穷途末路
结论:(西方现代艺术的特征)
这些现代流派的观念各不相同,野兽主义强调色彩,表现主义宣泄情感,立体主义否定定点观察;面对战争创伤达达主义全盘否定,超现实主义用梦幻解脱痛苦,抽象主义逃避现实回避具象。与此同时他们又具备一些共同的特征:
A、反传统反对具象图式,反对统一视点和空间
B 、理论化哲学化倾向明显,各流派注重理论的阐述和个人理论修养
C 、形式主义追求形式的独立价值,甚至认为是唯一主题
D 、创新意识在对先前流派的否定批判中诞生发展
环节四、无休止的形式创新使艺术走向了危险的边缘
1、波普艺术 Pop art (安迪·沃霍尔 美国)
波普艺术的特点:
普及的、短暂的、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浮华的艺术形式。
又称新写实主义,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 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波普艺术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商业社会下的空虚迷惘,是真正可以反抗传统权威的艺术神话 。
波普艺术的突破与后现代主义的来临
现代艺术对创新的不断追求使艺术发展到无路可走的境地,直至1960年波普艺术在美国的流行打破了这种僵局,消除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真正成为反传统权威的艺术形式。由此西方艺术进入强调艺术综合性的历史时期——后现代主义。“后现代”艺术的出现强调艺术的综合性。
后现代艺术的发展 正是因为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极端化和不断创新的意识,使之不可避免地走到了自己的尽头,最终在20世纪60年代发出了“艺术死亡”的惊呼,艺术也因此开始走向一个新的方向——后现代艺术。
2、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是利用大地材料、在大地上创造的、关于大地的艺术.它们透露出大地艺术的两个基本特性;一是"大",即大地艺术作品的体积通常较大,它们是艺术家族中的巨无霸;二是“地”,即大地艺术普遍与土地发生关系,艺术家通常使用来自土地的材料,例如泥土、岩石等等,手足无措的观众站在面目全非的大地前面,往往会惊叹“哦!原来大地可以变成这样”。
总结
回顾西方现代艺术的发生及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现实、意识形态以及历史情境密切相关,西方艺术的现代进程,是艺术语言从具象走向意象再走向抽象的过程,是艺术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过程,是艺术家从客观再现走向自由表达的过程,也是艺术从权贵精英阶层走向普罗大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