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
教学目标:
1.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
3.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教学重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课前准备:
电脑多媒体、自制教学课件、课前预习案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江山多娇山岳篇》后问学生观看后的感受。
教师引导:这些山地是如何形成的?上一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学习了内、外力,那山地的形成和内、外力作用有没有关系?那这些山又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分为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1)探究:岩层在强大的挤压力下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拿书本演示)
学生:弯曲变形。
教师:同学们看书第73页找出这种岩层在挤压下的塑性变形而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叫什么?它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学生:褶皱,基本单位叫做褶曲。
教师:同学们在书上也应该发现了,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那我们如何去区分背斜和向斜呢?同学们看书,我一会找同学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而向斜一般岩层是向下弯曲在地貌上,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会形成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会形成谷地。
教师:那我们再看这种情况,同学们看地貌及岩层的弯曲状况,发现背斜还成山么?原因是什么?同学们看书,我一会找同学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背斜顶部受张力影响,岩石破碎,极易受到侵蚀;而向斜部分,向斜槽部受压力,岩石坚硬,不易受到侵蚀,保留下来的部分成为山地。
承转:我们之前看到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而现在又看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仅从地貌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准确吗?那我们如何判断?
学生: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教师:同学们学着老师在自己书图4.9褶曲示意图上画上这么一条线,并在线穿过的岩层写上该岩层的序号,像老师标注的这个样子,看屏幕。要找准,不要标错了。另外我们也要知道岩层1-7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由老到新。
教师:那我们遮住向斜部分看背斜岩层新老关系是什么?
学生总结:中间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教师:那我们再看向斜部分。
学生总结:向斜:中间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教师总结:
承转:我们知道,要学对实际生活有用的地理,那么我们学习背斜和向斜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如果这是这是一个地下的储集层,有石油,天然气和水,那同学们思考,哪一个层是地下水,哪一个层是石油,哪一个层是天然气?
学生回答
教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现实意义呢?
讲解:工程应用上背斜挖隧道,向斜建设大坝。
活动:
学生回答:甲:向斜。乙,背斜。乙地是背斜,岩层向上拱起,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甲地为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槽部受挤压,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
教师: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考虑结构的稳固性和地下水分布)。如果打水井,应该在哪儿打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乙处。乙处为背斜构造,岩层向上拱起,结构稳固,且不容易积水。
打井找水应该在甲处,因为向斜是储水构造。
(2)承转:为什么坚硬的地壳能够发生褶皱,形成高大山系呢?
学生:板块运动
教师:看图思考以下三个问题。我一会找同学回答。
1.地球上可以分为几大板块?
2.板块之间运动的关系是什么?
3.板块之间运动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
牛刀小试
读下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向斜成谷 B.乙处背斜成岭
C.从1~4,岩层年龄渐新 D.甲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2.图中,甲地貌的成因是( )
A.岩层受到挤压,岩层向下弯曲所致
B.背斜顶部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C.向斜受到挤压,岩石断裂形成谷地
D.岩层不连续的沉积而成
二、断块山
(1)读课本74页中间一段,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断层?只断裂没有位移是断层吗?
2.断层的上升岩体、下降岩体、断裂面分别形成什么样的地貌?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出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教师:同学们看书图4.12思考,岩体发生位移的方向会是怎样?
学生: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讲解: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成为山岭或高地。
从构造上来说地垒比两侧都高,地堑比两侧都低。另外也要注意:在断层线处由于岩石破碎,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涉及的地理专业概念很多,要想完全掌握本节知识需要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课前经过调查发现学生的地理基础较为薄弱,在这样的学情下,我将本节课的内容设计尽量直观化,如岩层受挤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和学生一起拿起书本演示,让学生发现答案。再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让学生画出岩层的弯曲方向,发现问题所在,然后再动画演示,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在课堂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后主动的去找方法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不足之处主要有第一,课堂的过渡不够自然;第二,课堂时间把控还不到位,课堂时间分配还需注意。
评课记录:
陆唯梅:本节课概念性知识较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经过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而且在课堂中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师生交互融洽,课堂氛围较好。如果能再能提高教学语言的精准性以及课堂的过渡就更好了。
张元宵: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用语规范,体态大方,声音洪亮,起伏有度,语言幽默,师生交互热切。教学过程中信息化运用程度较高,利用技术使知识直观化,利于学生理解。教学设计较为科学合理,而且知识点讲解较为细致到位,整体不错。但以后要注意,在教学中进度不宜过快,要讲清楚,说明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
李丽萍:本节课信息量大,思维量大,教师引导得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教师在教学新知时对知识剖析较为深刻而且教学中循循善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