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核心素养,提高解题能力
——高三试卷讲评课
一、试卷分析
选择题平均分
材料题得分率
二、试卷讲评
选择题:
时空观念:
8. 右图是《中国近代城市分布示意图》,对此图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
A. 东部城市化程度高于中西部
B. 近代城市化程度整体上较低
C. 城市化与列强的侵略相始终
D. 城市分布具半殖民地的特点
9. 某老师在讲“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这一主题时列出了三个史实①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② 南昌起义 ③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对这一主题的空间特征表述准确的是( )
A. 中共探索出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B. 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
C. 农村革命根据地集中于黄河流域
D. 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红色文化的诞生地
审题能力:
6.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道:“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C. 传统手工业走向消亡
D.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史实的记忆:
12. 李保忠在《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及启示》一文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按照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我们经历了“五个世界”:立足世界(1949~1956)、影响世界(1957~1978)、走向世界(1979~2000)、融入世界(2001~2011)、引领世界(2012—至今)。中国在“走向世界”阶段( )
A. 外交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
B.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D.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0. 陈巳生在某次会议前说:“这可是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中国的盛会,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会。我们不仅代表上海各界,也代表浙江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心里话毫无保留地说出来,为建设新中国出一份力。”这次会议( )
A. 通过了社会主义新宪法
B. 代表民意行使最高权力
C. 宣告解放战争彻底结束
D.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
1、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
2、职能转变:
(1)1949——1954: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2)1954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作用。
3、新阶段:1956,三大改造后,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4、发展:1982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想照、荣辱与共”
材料题:
22. (14分)清末民初中国处于变革时期。从意识形态视角审视儒学,其在中国近代史上浮沉兴衰及历史缘由更加明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6年清政府确立“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其中“尊孔”要求“无论大小学堂,宜以经学为必修之课目”。继之,1907年清政府又在其颁布的《整顿学务谕》中重申经学“固人心”之用,要求在整顿学务中务必“以圣教为宗”。这都进一步巩固了读经讲经课程在中小学堂课程中的地位。但实际大相径庭,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各省学堂“多藏非圣无法之书,公然演说,于读经讲经功课钟点,擅自删减”。自宣统元年伊始,清政府对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分别进行两次变更,使得读经讲经课程基本呈现钟点、内容逐渐减少的趋势。
——摘编自马兴才,李先明《清末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设置演替的历史考察(1901~1911)》
材料二 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教育事业当随时事而转移。专制国之教育,与共和国迥乎不同。”因而,临时政府颁布了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蔡元培定义: “所谓道德教育,是将自由、平等、博爱的知识传播给人民,从而使之产生正确的观念。”
——摘编自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材料三 清末民初课程设置(高等小学)
——摘编自陈景磐编《中国近代教育史》
完成下列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末和民国时期道德教育在内涵和课程设置上的主要不同。(5分)
(2)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清末民初的儒学地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
(要求:观点简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教学反思:
2020年6月8日,我在高三(9)班开设了一节试卷讲评课。目前,历史教学处于三轮复习阶段,重点在于回归课本知识,对基本概念进行再识记与理解。因此,本阶段的课堂主要以试卷讲评辅以小专题复习为主。本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巩固知识点。
我根据学生的错误率选择了六道选择题和一道小论文题进行重点讲解。这些题或重点或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本课采用讲评结合、师生互动的方式,先由学生分析题目,展示审题解题的完整思路,然后请同学点评答案,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通过本课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极不扎实,这与高三以来课时较少,课后复习历史的时间不足有关。因此,下阶段仍需调整上课的时间分配,老师少讲一点,给学生复习时间多一点。不足之处在于,呈现的基础知识点字号过小,有的学生看不清楚,再加上当堂复习时间太短,提问时答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