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学设计及反思
张奇飞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意义
2、把握小说的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以及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对污浊、卑劣的世俗文化心理的批判,对善良、同情的健康心态的呼唤的心情。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小组合作,课堂交流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明确学习目标与重点: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三、文本研习之人物形象探讨
1、主人公是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这对夫妻有何引人注目的?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这对夫妻的外表很不和谐,但感情确极为和谐。请大家把能体现他们感情和谐恩爱的事件找出来。
①、丈夫被押走以后,高女人独自过着孤苦生活,却坚守他们的爱。
②、高女人生病后,矮男人一直坚持承担生活的重担,而且想尽办法帮助女人锻炼。
③、女人去世后,矮男人一直不娶。
④、矮男人在女人去世后打伞时依然举得高高的。
2、次要人物:裁缝老婆。她都干了些什么事?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光;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
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落井下石的市侩行径;
一个自私、卑微、无聊、庸俗、猥琐的小市民。
作用:
①、是小市民中残存的自私、卑微、无聊和冷酷特点的代表者 。
②、作为一个人格低劣的形象反衬了主人公的高尚。
③、她是那对知识分子夫妇悲剧的推波助澜者之一 。(推动情节)
④、表现时代的荒谬性。
四、合作探究“批斗”情节,推敲当时的社会环境
1、在“批斗”情节中众人分别是怎么表现的?众人为什么有那样的表现?
特殊的社会环境,掩盖了多少善良,泯灭了多少人性,使众人呈现了恶劣的社会“习惯”心理。他们之所以会有那样的表现,因为他们处在一个荒唐的岁月,一个变异的年代。
(补充背景: 这篇小说创作于文革之后的1982年,反映了文革期间人们在一种错误思想引导之下所表现出的种种怪异行为,是一篇反思小说。
“文革”运动的狂热改变了整整几代人的政治观念和传统道德观念,乃至他们的生存价值。现在看来,红卫兵在“文革”中许多行为与义和团的落后特征有很多雷同之处:由于蒙昧无知而产生的自大狂、反理智、反文化、蔑视文明与人性。
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文革”中的狂热,才发现作为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已经渗透于整个民族的精神,是整个民族精神缺陷的集中体现。许多作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创作了一大批文学作品来反映那个时代,力求找寻人们狂热的原因,这就是所称的“反思文学”。)
补充一些文革期间保存下来的图片,加深同学们对那个特殊时代的理解。(多媒体展示)
2、文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悲剧命运,与那个“团结大楼”有什么样的关系?
“团结大楼”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时代的混乱、暴戾或不合理在其中得到体现,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悲剧正是发生在这幢“团结大楼”内的,没有团结大楼这特殊的环境,他们的悲剧未必会如此醒目,如此凄凉,如此具有代表性。
板书设计
小说的典型环境:
团结大楼(小社会)
习惯势力(思想意识) 生活环境、社会环境
变异年代(大环境)
主题:赞美高尚纯洁真挚的爱情,批判卑微污浊丑陋的世俗心理,呼唤善良同情宽容的市民文化。
五、探讨小说的细节:“伞”让你想到什么?
(1)“伞”是遮风挡雨的,如同 “家”,但在污浊的社会环境和恶劣的政治环境下,这把伞显得多么弱小,乏力
(2)文中伞是他们夫妻坚贞爱情的见证,伞下的温情弥补了两人身高的不和谐。
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3)“伞”下的空白有着极深的寓意:对矮丈夫,那是无法填补的生活亏空,是对妻子深情的爱,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部分;对读者,是充分思考的广阔余地,让人们反思悲剧的根源,思考现在和将来。
六、小结本文主旨及现实意义:小说通过这个悲剧的产生,充分表现了小市民文化心理中的污垢:对人的不尊重,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漠视和践踏,使人们看到市民文化心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我们解剖自己,只是为了弄清‘浩劫’的来龙去脉,便于改正错误,不再上当受骗。分是非、辨真假,都必须先从自己做起,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别人,免得将来重犯错误。
——巴金《随想录》
我们在感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病态伤痛之余,认识到现代化的必要性,感到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肩负着的革旧迎新的重担!
课堂反思:
1、找准起点:走近人物的生存环境
课堂上,由学生引发的对典型环境的描述——团结大楼,这里似乎被下了魔咒啊,形成了一种无形却强大的力量在影响着这对夫妇的生活。从这里代入有意思,可以形成圆环的端口。
2、批文入境:感受时代的光怪陆离
从学生的探讨中明确环境到时代的过程,从时代到每个人的内心的过程,从内心到身边的过程。
3、语言揣摩,把握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只谈环境不谈人物不合理,但是谈好环境就是理解人物。因此,作者究竟想说什么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圆环,作者想说,典型的环境本身就蕴含了小说的主旨。环境才是最大的恶,不然为什么大家都要择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