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作七八年后,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感觉自己的语文教学一度陷入了困境。尤其是长年执教高三年级,繁琐的内容分析,无边际的题海,把原本充满情趣和灵性的语文课堂搞得支离破碎。为此,我苦恼不已。直到送走2011届高三后那个夏天,一个人,一本书,让我终于找到了一条走出困境的路径。这个人,就是省常中的郭家海老师;这本书,就是冯卫东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
冯卫东在《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中写道:“教师要常常在自己的心灵中漫步,漫步是自由、从容和惬意的,它能使教师获得省思、发现和滋养自我的机会与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整个的教育生命也将有所拔节,有所成长。”这段文字深深震撼了我,我极想让课题研究成为自己“心灵漫步”的方式,却又苦于没有任何经验和底气。幸好,这时的我遇到了课题研究的引路人——省常中的语文特级教师郭家海老师。
2011年暑假,我有幸加入了郭家海老师的发展性评价课题组,作为子课题的负责人,主持“叙述类文本发展性评价策略的构建与运用”的研究。在郭老师开展的一次次课题会议、示范课的引领和感染下,我猛然发觉,课题研究并不可怕。不仅如此,普通老师研究课题更有优势,我们的优势就是每天都在课题中生活。只要有心,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受到的都是课题鲜活的材料。我们所能做的是,对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经验、感悟或发现,加以梳理、提炼,这就是课题研究。只有火热的教育现场,只有鲜活的教育行动,才是课题研究最适宜的气候,也才是生长教育理论的最湿润的土地。
在跟随郭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语文是蕴藏着无限自由的精神和鲜活生命的学科。而写作,无论是口头写作还是书面写作,都是既以生活为源泉,又是丰富生活,享受生活,超越生活的记录,是一个人真实情感的再现。于是没有高级职称,没有领导的身份,没有县市级独立课题经历的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要独立申报常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一学生‘口头作文’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为了这个课题的申报,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也结合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大胆地提出了研究的方案。几易其稿之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课题顺利通过了评审。
教育科研是一项安静的工作,能够让我们一线教师远离喧嚣的世界,独享教育的魅力;教育科研是一项幸福的工作,能够让我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得到成功的乐趣;教育科研是一项凝聚人心的工作,能够让我们围绕在课题周围,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进步。如今,之前的常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早已顺利结题,而我,也不再是当初那个对课题一无所知、充满畏惧的门外汉,而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目标,积极着手准备申报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在三中,一大批比我优秀、在课题研究中卓有建树者纷纷涌现,一批批市级、省级课题不断深入开展研究。
科研兴校,三中也在这浓浓的科研氛围中蒸蒸日上!(文:张元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