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一群高中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围坐在美丽的花园中,热烈地讨论一个时事问题。在和煦的阳光下,他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或许,对于当下许多高中生来说,这样的场景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然而,这却是我们常州三中一节普通的政治课。
“让学生亲近自然,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培养思维能力,是我按照学校绿色课堂理念进行的一种有益尝试。”执教本课的政治教师温惠红这样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她所说的“绿色课堂”,正是我校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而以“绿色课堂”为核心的“绿色教育”,则是学校执着追求的教育理想。
“绿色课堂”构筑成长乐园
我校自2011年起,开展了“关注学生需求,创生‘绿色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研究。对“绿色课堂”,我们作如下界定:“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有高效且富有生机的学习活动,有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有自信、平等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有一个让学生充分而自由、主动而生动、全面而独特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时空”。学校在创生“绿色课堂”方面重点做了以下三件大事:
一是突出对学生的研究。为此,学校制定了教学信息员制度,即各班选择2-3位学习能力中等、能代表班级整体诉求的学生作为教学信息员,教师发展处每周给这些学生发一张表格,要求他们在征求班级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填写本周最好的一堂课、推荐理由以及对老师课堂教学的建议等内容。每周五教师发展处汇总后,会以“好课通知”单和“来自学生的建议”等方式反馈给有关老师。
教学信息员制度让师生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教师更加主动地与学生交流,形成了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学生觉得自己有了评价课堂的权利,无形中他们会更加珍惜这样的机会,也更加确信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二是开展以学习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绿色课堂”课例研究。开展课例探究系列活动,每周一课,做到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积淀。在此基础上,引导各教研组寻找“绿色课堂”研究点。如语文组确立了“在课堂教学中寻找有效问题的策略研究”,数学组提出了“学生数学学习行为观察的质性研究”,物理组提出了“对学困生课堂关注的方式与效果评价研究”等。“绿色课堂”研究点将学校课改大方向、教研组专项研究课题和教师的日常工作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了多赢。
为了及时了解各教研组课例研究情况,学校倡导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深入课堂一线,每周至少听1-2节课,每月召开一次课改例会,利用行政办公会时间,每位干部把近期听课的情况进行反馈,并把形成的听评课汇总报告公布在校园网上供教师参考、学习、改进。这项举措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中层干部一般更能精准领悟学校创建“绿色课堂”的意义、内涵、实施途径等,他们在听评课过程中通过与教师沟通,可以更好地将“绿色课堂”的理念和方法及时传递给教师;另一方面,这种形式对干部本身听评课能力也是一种培养,不同的中层干部在听取汇报的过程中也可以互相启发和学习,在此基础上整理形成的听评课情况汇总,对推动课堂教学研究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是注重预习学案与课后作业一体化的校本作业设计。基础教育杂志《课程领导》曾推出过年度全球教师关注点排行榜,其中作业的功能排在了第一位,这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度思考。作业是否能显示出它的教学诊断功能、了解学情功能和进一步改进下一轮教学的功能取决于我们对作业的设计。我校从2011年开始,针对三中学生实际,对作业进行了重新架构,把预习学案和课后作业进行一体化设计,将预习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纳入课后作业的一部分,促使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这样学生第二天上课就会“有备而来”,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课堂效率。
三件大事分别从课堂评价、课例研究和作业设计三方面奠定了“绿色课堂”的根基,使课堂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与强大的内驱力,让学生去想象,形成个性化思维能力,惠及终身学习和发展。
“绿色评价”激活校园主体
评价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我校“绿色教育”还有一项重要的改革——评价改革,我们倡导“绿色评价”。“绿色评价”突出人的主体与自由,追求民主与科学,引领师生生命共同成长,其内容主要包括课堂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
在“绿色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实施了多方面的改革。一是在时间跨度上,设立了阶段性表彰、期中表彰、学期表彰。二是在评价方式上,由单一评价变为多元评价。考虑到“多一个标准,就多一批优秀学生”,除评比“三好生”外,学校还开展了“校园之星”评比,发现和放大学生的优点,每学期评出16类“校园之星”,包括体育之星、艺术之星、孝敬之星、诚毅之星等。
学校设立的学生最高荣誉是“‘津通’风采学生”,其奖学基金是由我校76届校友、津通集团董事长、海外留学博士贡毅先生设立。自2012年起,学校每年都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津通’风采学生”海选活动。活动以民主的方式开展,先是班级海选,通过自荐或小组推荐的方式每班确定5位班级候选人,候选人在班级竞选中通过知识问答、才艺表演等全方面展示自己的综合素养,最后由全班师生投票产生1名学生参加年级海选。在年级海选现场,每一位班级候选人身后都有一个强大的班级后援团,他们共同为本班的这位同学出谋划策、呐喊助威,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帮他挖掘和提炼身上的闪光点,而台上的同学则尽情展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年级海选时,候选人自信满满,底下观战的学生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榜样的作用就此凸显;同时,家长、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在海选现场,每人投下自己神圣的一票,最后根据现场票数确定获得“‘津通’风采学生”荣誉称号的人选。这种评价方式真正把评价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己体悟优秀的标准是什么,实践证明,评价过程的教育意义远远大于结果,因为只有在活动过程中感悟、内化的东西才能深深扎根于学生的灵魂深处。
在学生评价方面,我们尝试化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化终结评价为过程评价,形成了追求过程教育价值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学生评价体系,事实证明,这种评价方式的改革,大大促进了学生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为了给教师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我们还实施了教师评价改革。一是构建多维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包括行政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等,使得评价更加民主、公正、准确。二是注重过程评价,不是看最后谁的班级考试成绩好,而是根据每周的反馈信息、每周的评价记录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每年一次的“龙城五星风采教师”评选是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检阅。经过班组推荐或个人申报,候选人材料初选,入围教师风采展示,学校教师、家长代表、学生代表民主投票,学校考核领导小组审核等程序,评选出学校的班主任之星、教学之星、教科研之星、管理之星、服务之星,这既是对教师发展水平的一种评价,更是对教师专业成长方向的一种引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进,我校对教师的评价方式逐步从评判和鉴定向激励和引领转变,从而大大激发了每位教师自我发展的内生力。
在常州三中,“绿色教育”是一个逐渐清晰的理念,也是一个静心沉淀的过程。三中人相信,在当今这个有些喧嚣的时代,唯有心无旁骛地沉下去,才能迎来百花怒放的时刻。今天,“绿色教育”已在三中校园里形成了无所不在的“绿色文化”,亮丽了每一名师生生命的颜色,极大地提升了三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坚信,绿色,终将引领学校走向教育的更高境界,实现教育最纯粹的梦想!(文: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