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三中终于通过严格评审,进入了常州市四星级高级中学的行列。这对三中来说是重大的历史性事件,它承载了三中人多年的梦想和不断的努力。作为三中一员,我为有这样的晋升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也为三中初中永远地退出历史舞台而遗憾!
正值三中建校九十周年之际,回想过去,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三中曾经的初中团队,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方面经验丰富的女教师们。
记得刚到三中,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三中的初中女教师远比男教师多。我之前的工作单位,男教师一般占比都在80%左右,工作中是齐心协力的战友,生活中是早夕相处的朋友,一起玩一起成长,有着浓厚的兄弟情、战友情。到三中后,一度不适应新的环境,有困惑也有疑虑,更担心能否融入这个女教师为主的初中团队!回想起来,那时的初中老师,年长的一代主要就是范佩华、蒋惠英、吕惠芬、张静珠、郑龙卿、孙肇文、程全福和江荷娟等老师;40岁左右的中年骨干殷慬珉、李英娥、黄蓉华、马建芳、张镇运、薛玉萍、姜骐、陈娟芳、方颖以及王媛萍和孔新薇等老师;当然还有一些担当重任的青年教师。
我作为新加入的稍年轻的男教师,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得到了她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特别是三中初中学生的实际状况,她们都能及时而又十分清晰地告诉我。她们还会向我介绍和推荐治理班级、管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经验和方法,本人受益匪浅。因此,我在工作中少了许多烦恼,少走了许多弯路。虽然她们现在都已经退休,有的甚至多年不见,但我还记得她们当年朝气蓬勃的模样、风趣幽默的说笑、潇洒奔放的性格、坚忍不拔的精神、信心满满的状态、暖心暖肺的语言。我在她们的感召下,很快融入了这个团队,并与大家同甘共苦好多年!
跟我们男教师不同,这些女教师回到家里,她们还有很多家务事。特别是作为妈妈,晚上还要陪伴和帮助自己的孩子学习。毫不夸张的说,孩子学习的进步,责任就在她们的身上。令人感动的是:为了顾全大局,有的老师有时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办公室里做家庭作业,直到学校晚自习结束后才能带着孩子回家。对自己的孩子和学校的学生她们是一肩双挑,实属不易!她们的刻苦、努力和艰辛,她们的敬业精神,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对学生身心的关爱,对学生前途的担忧,都化身成为神奇的力量,支撑着她们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她们是坚强的人,优秀的人民教师。虽然工作中也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有时也会得不到理解和尊重,也会有误解,甚至遇到挫折。她们也会难过,也会伤心地掉泪。但是,神圣的使命召唤下,她们一定会默默承受着一切,拒绝懈怠,振作精神,奋起努力,用全新的状态迎接新的挑战。为了三中的发展,她们甘于奉献,可以骄傲地说,三中历史因为有过她们而更精彩!
也许现在的三中同仁仅有少数的几个还对曾经的初中怀着念想,留着一份感情,存着一些回忆。大多数人已经淡忘或者仅有的记忆也逐渐远去。
但是,就我而言,有些往事永远不会消逝,不会抹去,必将永驻我心,引起长久地回味和追忆,这大概就是挥之不去的初中情结吧。(文:杨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