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9岁的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活跃,侃侃而谈,对三中体育的一路发展如数家珍,用他至今未改的乡音和我们谈了2个多小时。
1962年戴老师作为南京体育学院的一位优秀大学生到常州三中实习,热情好学的小伙子得到了校长的赏识,第二年毕业分配,校长专程赴南京体院点名招聘他到三中任教。由此,戴老师正式成为三中人,开始了他在三中的岁月,一干就是46年。1999年退休,学校领导征求他的意见,希望他再发挥余热,又恳请他留任,这样一留又是10年。岁月的历练,时间的打磨,让他和三中有了情分,成了三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在三中九十华诞来临之际,学校热情地邀请他回校参与校庆活动。在工会办公室,他娓娓道来,让我们又一次见证了他在三中的成长历程和三中的发展历史。
三中体育的传统项目是篮球、田径,要想办出特色,第一步就是招生。有好的苗子才有好的结果,于是戴老师扩大范围,除了在市区招生,他把眼光瞄向闭塞的乡下,只要有好苗子,就千方百计动员,把这些学生招进来,生活上关心体贴。小孩子运动量大,又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他主动和食堂联系,加餐加饭,确保营养。思想上也不放松,他不断地给他们设立目标,以身说法,帮他们规划生涯。其中农村孩子多,很想通过上学跳出农门,戴老师抓住这点做学生思想工作,积极训练,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慢慢地,学生尝到了成功的甜头,陆续有孩子考取了理想的学校:东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苏州大学……原来想都不敢想的学校,现在凭借体育特长考取了,学生们信心大增,戴老师的招生吸引力也大大提高。
招生解决了,训练是重中之重,原来的三中,地处市中心,面积有限,教学条件简陋,操场跑道是煤屑铺就的,篮球场是水泥地,一不小心就摔破腿脚。下雨天,篮球队不能露天训练了,戴老师向校长申请,就在学校简陋的大礼堂里训练。并且在时间上做文章,拉长训练时间,将早晨、晚上和周末休息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戴老师陪着他们练,功夫花得深,成绩自然成。再后来,条件慢慢好起来,对体育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戴老师又加大外援,思考新的模式,他和常州市少体校联系,探索教体结合的训练之路,在不牺牲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前提下,培养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并让他们进入竞技体育的主战场,少体校负责指导专业训练,三中负责文化知识教育,为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和竞技、学习俱佳的运动员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学校已形成优良的体育特色,1958年被评为“全国体育运动红旗学校”。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1985年三中被省教育厅、国家体委表彰为“全国先进体育传统学校”,1997年被国家体委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同年三中被定为“常州市篮球训练中心”。学校现在被评为“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及“江苏省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回顾过去,学校为国家培养了2名世界冠军,2名亚洲冠军,11名全国冠军,6名一级运动员和65名二级运动员。戴老师两次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工作者”。这一块块奖章,一面面锦旗,一个个荣誉,就是三中体育发展的最好见证。
如今,79岁的老人,坐在工会办公室,还念念不忘三中的体育。他恳切地说:“多么希望三中的体育特色更进一步,继续发展。”看着眼前的三中老人,又想到其他各科的退休老师,他们勤恳无私地为三中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心里不由得生出敬意,又不由得为自己是三中人而感到温暖。三中90岁了,祝福三中的老人寿比南山,三中的今人信心百倍,一代代,一辈辈,继续接力,三中永远是我们的家。(文:过晓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