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它不仅是制作工艺精美细致,更承载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涉及到科学、艺术及人类精神的方方面面。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给陶艺这一奇葩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也使陶艺教育在育人方面具有了独特的功能。
我校用敏锐的眼光,发现了陶艺教育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塑造健全人格中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十年前率先将陶艺教育引入课堂,让学生接触陶艺、感受陶艺、创作陶艺,开始了构建以陶艺教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经过十多年艰辛的探索和努力,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神,在校园陶艺教育这块园地上,大胆尝试,实践创新,不断突破。在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灿烂文化、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同时,取得了以初高中《陶艺》校本教材在全国发行,陶艺教育八个全国第一,全国、省陶艺作品比赛摘金夺银,一批批优秀学生被高校录取为标志的骄人成绩,学校也因此荣获“全国陶艺教育成绩显著奖”,被命名为“全国陶艺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中小学陶艺教育中心”和“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所有的探索和努力为形成陶艺特色的校园文化增添了亮丽的色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校园陶艺文化是指校园全体成员对陶艺教育具有共同的较为稳定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将陶艺教育化为自觉的实践行为。我校在多年实践中,致力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陶文化特色,营造浓厚的陶文化氛围,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文化氛围的营造
让全校师生具有创建校园陶艺文化的认同感和愿望。陶艺是一门直观性和动手实践性较强的艺术,为了让全校师生直观感受,亲自体验,加深对陶艺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学校从感知层面着手,建立校内陶艺博物馆(陈列不同历史年代的较为典型的陶瓷作品及简介),栩栩如生的陶瓷精品,无声地向师生诉说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和不断追求的创新精神;学校建有师生陶艺作品陈列室(内有师生获奖陶艺作品),让师生感受着艺术智慧和创新灵感;学校建造百米文化长廊,同时设计建有3大板块与学校发展相结合的陶艺装饰画(“源远流长”、“特色兴校”、“展望未来”),配上图文并茂的陶艺文化宣传的橱窗布置,相得益彰;塑造了学校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铜像,给师生树立了自信自强的典范;在综合楼悬挂有关陶艺方面的宣传画、利用学校网页、新闻媒体等宣传陶艺活动及各类陶艺竞赛获奖情况;另外,学校建设有90多平方米的陶艺制作教室,配有拉坯机、电窑等设备,为师生提供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通过师生的耳濡目染,营造良好的陶艺教育的文化氛围。
师生的广泛参与
陶艺文化的构建,离不开师生的广泛参与。学校从实践层面着手,重点建设好一支陶艺教育的教师队伍,由美术功底扎实的裴伯俊老师领衔,带领美术老师和一批热心陶艺教育的其他学科教师,组成陶艺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与全体师生一起,精心组织实施学校的陶艺教育教学活动:开设陶艺课,组织课外陶艺活动,成立陶艺兴趣小组创作作品参加各类比赛,开展与数学、化学、历史、政治等学科整合的研究进行渗透教育,邀请资深专家指导引领,与国内开展陶艺教育的单位相互探讨交流合作,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闯出了一条适合我校的陶艺教育之路。
学生是陶艺教育的主体,没有学生参与的学校陶艺教育必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形成校园特色文化。我校以学生社团为组织形式,培养一批陶艺学习的骨干分子,他们先走一步,多学一点,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技能水平,进而以他们的榜样作用为引领,带动广大学生的陶艺学习,学生们在陶艺学习制作中,动手动脑,探讨创新,提高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发散性思维,增强了创新能力。学生们在参与陶艺教育学习实践活动中,看着一件件陶艺作品从构思—制作—失败—再制作,直到从自己手中成功地制出,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张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全面的成长,这充分体现了陶艺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形成学校陶艺文化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校本教材的编写
学校陶艺校本教材是陶艺教育实践的结晶,也为学校陶艺文化建设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陶艺校本教材的建设,秉承学校“诚毅”校训和自信自立、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追求最大程度地贴近学生发展需求,拓展学生参与互动的空间,强化实践活动体验设计,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在陶艺校本教材的内容选择上,最大限度地选取学生实际生活、现实需要及文化背景相融合的知识经验,结合陶艺发展的时代特性,将知识性、历史性和现代性融为一体。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陶瓷作品、陶瓷发展和演变的简史、陶瓷制作工艺、陶艺教育所需思考和探讨的问题编入教材,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陶艺的本质和内涵,从而更加自觉地学好陶艺方面的有关知识;在教材内容的组织编排上,以学生发展和实际问题为取向,把跨学科内容有机整合编排,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了解认知到动手操作再到思考研讨,循序渐进,使学生产生兴趣,逐步深入;在教材内容实施的安排上,则按照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因素精心设计,融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一体,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课时内容,以体现彰显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提高学生能力、培育健康人格的功能。经过十多年实践积累,潜心探索,学校已成功出版了初高中《陶艺》校本实验教材各一套,并在全国发行,制作了陶艺课实录光盘,编制印刷《陶艺——师生陶艺作品集》,展示师生在全国、省获奖作品,为校园陶艺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厚的文献资料,也更增强了全体师生创建校园陶艺文化的信心和自豪感。
全方位多重保障
建设校园陶艺文化必须有时间、空间和经费上的保障。要将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成为文化,需要通过成员的自觉行为来影响外界,形成特征。这是一个不断创建的过程,学校将陶艺教育列入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学生中开设陶艺教育课,给予专门的课时保证,有专门的授课教师,有专门的自编教材,有专门的实践动手场地,有必要的设备设施,有一定的经费保障。陶艺教育与德育融合、与其他学科教学渗透,学生社团活动、课外活动、艺术节陶艺制作比赛、陶艺作品拍卖活动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校陶艺教育开展的地域的广阔性,参与人员的广泛性,处处体现出我校陶艺文化的浓烈氛围。
科研活动结硕果
加强研究反思,归纳提炼,不断强化,才能使其扎根校园,根深叶茂。陶艺不仅是形式美,更体现出一种心灵的美。研究学校陶艺教育,就是要探求它对师生成长的影响,研究它对学生多方面素质提高的促进,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的推动作用。一件件通过巧妙构思、精心制作陶艺作品,无不闪耀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融人了学生自己的生命创造,如:反映全国抗击非典的《众志成城》、体现抗洪救灾精神的《洪水无情人有情》、展现喜迎奥运的《扬国威·迎奥运》、还有《跨越海峡的握手》等都展示出了学生对祖国强烈的责任感;作品《农家乐》、《可怜天下父母心》、《母女情深》、《哥俩好》等都反映出了学生热爱亲情的思想情感;作品《孜孜不倦》、《书海扬帆》、《修炼多从苦寒来》、《梦飞蓝天》等都透露出学生刻苦求知、放飞理想、报效祖国的坚毅志向。正如学生朱绿尘在体会中写到:“陶艺,这样一朵艺术奇葩,它开在了我的生活里,开在了我的生命旅途上,它让我懂得了,传统与创新是任何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科研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学校从理论层面着手,以教科研的角度来探讨反思陶艺教育,改进教学,促进陶艺教育不断上档次、上水平。组织多学科教师组成研究团队,开展学校陶艺教育和课题研究。在“十五”期间,学校参与中央教科所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陶艺教育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的研究》和《陶艺教育促进全体多元素质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研究,并成功结题,发表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其中裴伯俊老师的论文《陶艺教育促进学生多元素质的发展》获全国一等奖,朱冬健老师的论文《谈陶艺教育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获江苏省优秀论文一等奖,还有一些教师的论文分获全国二等奖和省、市一、二等奖。在全国和全省陶艺说课评比、课件评比、录像课评比中,多次获全国和省一、二等奖。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的实验学校”。赋予一团泥土以生命的过程需要投入,学校又踏上了新的科研征程,积极参与了中央教研所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普通高中陶艺校本教材建设的研究》的研究。陶艺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科研成果的取得为创建校园陶艺文化积淀了文化底蕴,也必将会进一步促进校园陶艺文化的形成。
陶艺教育辐射广泛。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形式的陶艺教育活动、竞赛评比活动,交流参观活动,不仅是本市的交流研讨,更有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官员和师生来校开展陶艺教育的走访交流,陶艺教师外出各地讲学、介绍经验、培训师资、聘为评委参加陶艺竞赛的评比。裴伯俊老师还多次赴外省进行陶艺教育交流发言,经验介绍,实地讲学。我校还开设陶艺教育校内公开课、校外交流课,参加全省电教评比课和课件评比,取长补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上述陶艺文化建设的做法、成绩和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借鉴,许多做法还需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陶艺教育如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如何在挖掘陶艺教育深刻内涵的同时,拓展它丰富的外延,以起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作用,校园陶艺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面对快速发展的课改形势,学校陶艺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在与各种文化思潮的碰撞中,始终能坚持正确的方向;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形式,全面规划、扎实推进;要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以名师和骨干的培养为重点,以点带面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陶艺教育师资队伍;要进一步凝练特色,发挥好陶艺文化的教育、凝聚和激励作用。只要信心坚定,追求执着,遵循规律,统筹协调,加强研究,不断求索,我校的陶艺特色建设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也为90周年校庆献上一份精彩纷呈的厚礼!(文:庄忠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