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登录 OA外网 OA内网 怀念旧网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校庆专栏>>校园记忆>>文章内容
在语文教改的日子里
发布时间:2020-05-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赵俊

张新华1.jpg

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教学质量,而学校恒久的生命力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我们三中的语文教改工作,领导一直很重视,老师一直在探索,旨在根据三中特定的生源,通过我们的教学改革,取得最优化的成绩。在80年代初,有严晴秋老师“预习放在课内”的改革。我的教学改革,主要是从90年代开始,而且一发而不可收。我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努力实践启迪思维,实行讲练结合的原则,坚决摒弃满堂灌,积极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很大发挥。在写作教学、小说教学和文言文教学方面我做了更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

       1997年,那时韩涛校长刚刚到三中,为了营造教研氛围,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特意邀请几个学科的老师面向全校上公开示范课。我被安排上了一堂语文课,课题是节选于《三国演义》的“群英会蒋干中计”。全校一百多个老师坐在阶梯教室,不分学科,不分年级。当时我的压力山大。高中语文小说课怎么教学,课堂上师生怎么互动,教师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如何运用清晰的板书来增强教学效果……我思考了很多,并付诸教学实践。几经打磨,最终上了一节颇受好评的公开课。

       1998年我上了一堂市级公开课,题目是苏轼的《石钟山记》。文言文比较难讲,容易走进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这堂课上,我大胆探索文言文的基本教学途径,既能实施常规教学,又有新的探索。全市高一年级语文教师40余人一起听课,课后评价很好:教学目标十分明确,教学内容集中,突出重点和难点,努力将文言字词与文意表达的教学内容融为一体。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到了20世纪初,江苏省实行新课程改革,语文教材是江苏省自己编订的,称为苏教版。常州市第三中学有幸成为首批全省苏教版语文改革的试点学校。当时的校长是语文教师出身的董小勋,董校长领头,下面有陈荣中,张元丽,张丽明,王伯美和我组成了语文工作室(戏称为张美丽工作室)。我们的教学改革得到了省市局领导的全面关心。省教育厅的语文专职教研员定期到三中进行听课和指导,教育局的赵忠和副局长亲自来三中参与我们的备课活动。工作室的5位同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我在2005年3月23号开了一次公开课,全市80多位高中语文教师参加。这次把一篇文言文和一篇现代文放在一起教学。课题是“《五人墓碑记》和《老王》的组合阅读”,这确实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革新。课后,得到了一致好评。常州市语文教研员做出如下评价:1、大胆尝试,将《五人墓碑记》与《老王》两篇课文组合在一起开展比较阅读,充分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特点。2、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3、教师语言流畅,板书工整秀美,课堂调控能力强。

       2005年8月5号,全市高一教师200余人,集中在3中绿厅,来听我的两篇现代文的组合教学。课题是《月是故乡明》和《我心归去》。这次听课人数之多,场面之宏伟,真是三中历史罕见。经过多次的课堂实践,我已经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游刃有余了。评课环节,市教研室的语文教研员蒋老师和周於老师在公开课记录表上将评价意见做了如下归纳:1、能突破教材的版块设计,将两篇课文组合在一起做比较阅读,充分体现出理解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2、能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参与阅读对话并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较好体现了新课标有关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3、教师课堂调控能力强,富有亲和力。

       时光匆匆,回首那些教改的日子,有艰辛、有喜悦、更有成长,至今回想起来,依旧心潮澎湃,总觉得那些日子把我的生命之路照得熠熠闪光,指引我走向更好的远方。

       现在的三中新人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衷心祝愿三中的明天更加美好,三中的教学改革前程更加辉煌!(文:张新华)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