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我退休了,离开了我挚爱的教师岗位,离开了工作了三十多年的三中,为自己的教师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回首过往,酸甜苦楚,历历在目。
1964年7月,我和王平生、崔壬生、李成立、吴秀珍、史彩芳、糜荷英等十几位年轻教师来到了市三中,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艰辛但又幸福的一段历程。
1966年文革开始,1968年复课闹革命,我和19位年轻教师一起担起了七零届学生的班主任,一人一个班,我带的是二连四班,从早到晚忙到晚,学生放学了我才可以休息。因受文革的影响,学生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上学,所以我们要一家一家地跑,一家一家地去做工作,有时候一个学生家要跑十几次、二十几次才能做通家长的工作,学生才能来上学。直到七零年学生毕业,我班出了一个民间画家季全保,两位民营企业家薛国平、陈玉芳,我才松了口气
1972年校党支部书记赵宗泽对我说:“凌琴华,你是学医的,学校缺校医,你到医务室工作吧,兼上生物课,如何?”我二话没说,接受了校领导的安排。到医务室后,看似没有什么重大工作,但我却从未停止过自己忙碌的步伐。
调研全校学生的体质,每学期做视力、身高、体重、肺活量测验,这大量工作离不开班主任的支持与卫生委员的参与,把我校学生的体检工作做到了全市的前茅。80年代开始对每位初高中学生做了卡介苗的接种,几年下来防止了肺结核、骨结核病在学生中的传染,所有资料准备齐全交给了学校和教育局。
1972年学校开始整顿校园卫生和室内卫生,制定一套可行的卫生检查制度。我每次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到校园转一圈,看看各班的包干区打扫得是否干净,再看看各班的教室是否干净。课间操时我会和卫生员一起去各个包干区再检查一遍,并确保他们的评分公平合理,尽量减少矛盾,每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并颁发流动红旗,我校也被评为市第一批卫生先进学校。
1974年在领导的支持下,医务室开始大搞血防化验工作,需要化验全校上千名学生的大便,这项工作前后持续了两个多月,每天一上班就开始化验,直到下班才休息,过程很辛苦,开心的是最终圆满完成。
1976年学校响应国家的号召:“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我在教育局领导钱秋芳的指导下,做好了我校和校办厂育龄夫妇的生育工作, 20几年来我校和校办厂的计划生育工作在局、市名列前茅,得到市局的多次表扬和表彰。我还经常和二中、聋哑学校、市七中等学校交流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使我校的计生工作一直名列市局前茅,我也多次被评为计生工作个人先进。
1980年暑假我和全市二十九位校医一起参加了教育局为提高校医水平的气功学习班,由南京市总工会气功师戴教授来常为我们传授鹤翔桩气功。85年利用寒假,教委又组织校医到南京大学眼气功,因当时学生的视力多年体检下来眼力下降严重,从原来的5%下降到90%左右,全国对青少年视力很重视,市教育局也不不外,组织我们去南京学习治疗学生视力的眼气功,为期十天,我有了鹤翔桩气功的底气,很快掌握了眼气功。南大的孙老教授说我对气功有缘份的,这么快就掌握了,叫我回去好好用在教学生身上;南医的老戴教授又教了我一些保护牙齿的,回来都用上了,都用在帮助学生视力的提高上。回校后,在86年上半年,利用高考学生体检前办了几期学生的眼气功,效果很好。他们通过半个月的学习都能正确掌握眼气功,视力也都提高了,为我校高三学生体检时眼力的提高做了一件好事。
八十年代初,我校和所有的学校一样,恢复了青少年红十字会工作,由校领导路自忠担任红十字会会长,我被任命为校红十字会秘书长,十几年来,我不负众望,带领学生参加市省各类红十字会活动,先后赴苏州、连云港等地开展夏令营活动,平时在校内也与团委联合开展各种红十字会活动。
1964到1997,整整三十三年,一路走来,有苦有累,有笑有乐,虽然我退休了,但是我和三中的情结并没有因此而终结,我的两个儿子都毕业于三中,现在我家的第三代——孙子,又进入了三中学习,希望他们可以将我对三中的情意传承下去,成为让三中骄傲的人,也祝愿三中在未来的办学之路,越走越好!(文:凌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