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岁月怎样更迭,那段难忘的岁月都不曾从我的生命里逝去。爱是永恒的主题,学校更需要体现爱。职工之家,一个虽小却充满爱的组织,在这里我走过了青葱岁月。
作为职工之家,工作主旨就是为老师服务。一九七九年到一九九零年,我在三中分管工会工作。十一年期间,学校领导虽经多次更迭,但工会工作坚持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以徐诚卿等同志为代表的工会干部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团结全校教职工依靠党政工团的同心合力,始终围绕“服务办校,服务办学,服务办家”三个基本点,肩负使命,务实工作。特别是在郭长贵校长主持学校党政工作期间,他亲力亲为,关心支持工会工作更为扎实,“建家”工作日趋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坚持服务办校,实施“教职工代表大会制”是确保工会工作质量的立足点。
一九七九年三月,我到三中工作,正值举国上下宣传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各条战线欢欣鼓舞,意气风发,拨乱反正。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新时期。全国总工会向全国各行各业工会组织提出了推行实施“职工代表大会制”的意见,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职工代表大会制”暂行条例。学校工会审时度势,抓住时机,从调整工会工作方略,调整工会工作思路,提高工会工作质量的思路出发,向学校党支部提出了在三中这块教育阵地实施“教职工代表大会制”的建议,得到了肯定和支持,并向市教育工会作了报告。经市教育局党委研究决定同意学校试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三中作为全市教育系统推行实施“教职工代表大会制”的试点单位。
一九八零年八月,“常州市三中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与会代表来自全校各个部门、各教研组(年级组)以及校办工厂,经民主协商推荐产生的四十余名代表。大会的主要议题是:①讨论通过常州市三中教职工代表大会章程(试行条例);②讨论通过常州市三中学校工作报告;③讨论通过常州市三中工会工作报告;④审议常州市三中财务工作报告;⑤产生常州市三中新一届工会委员会。
大会闭幕以后,根据市教育工会意见,学校工会先后在常州市教育工会会议和江苏省教育工会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介绍。自此,学校“教代会”每年召开一次,四年换届一次,持续不断,常开常新,建立了规范的工作秩序,纳入了正常的工作轨道。
时隔二十八年,大会召开的一幕幕,我记忆犹新。代表们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重了,有责任做好每件事。当时三中实施“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对如何办好学校有三个方面的措施:
1.发扬民主,参政议事,教代会期间开展“三评“活动”。
工会借助教代会这个平台,组织动员全体代表开展“评价”“评议”“评论”三评活动。
“评价”就是鉴定学校工作,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寻找问题,吸取教训,修正失误,破旧立新。
“评议”,就是共商学校发展大计,论证科学发展性、合理性、可行性,防止无序规划,无效操作。
“评论“,就是注视学校领导作风,实事求是摆作为,开诚布公谈问题,真心实意提意见。
“三评“活动的开展对客观地”过滤“学校工作,周密地思考学校的发展,有效地改善学校领导的作风,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2.锐意进取,无私奉献,教代会代表发挥了三个作用。
教代会代表来自学校的各工会小组,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代表性。教代会闭幕后,工会要求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宣传贯彻教代会决议的引领作用;严格要求,努力工作的表率作用;上下联通,左右联动的纽带作用。占全校教职工(含校办厂)总人数的30%的代表,积极响应号召,身带荣誉,肩负使命,工作在第一线,活跃在校园里,生活在群众中。他们为了教学的探索,勇于实践;为了工会的活动精心组织;为了校园的安全挺身而出;为了学生的成长,呕心沥血;为了工厂产品的开发,挑灯夜战。这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骨干队伍“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涌现了诸如俞志平、徐诚卿、王平生、张镇运等一批八十年代的优秀代表。虽然他们陆续走上了各级各类领导岗位,但是他们为学校付出的汗水,做出的业绩,作出的贡献,将永远记录在三中的百年校史上。这些同志现在大部分已经退休,但是他们基本上年年相聚,共同感叹“三中是我成长的之地,三中是我温暖之家”。
3.勇于担当,敢于挑担,教代会工作坚持三个“维护”。
长年以来,教代会工作始终坚持“维护学校全局,维护教职工利益,维护民主程序”。鉴于这个基本方针,工会对于学校重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敢“挑担”,助力行政,排除干扰,帮助领导“排忧解难”。
八十年代,校办试剂厂兴旺发达,效益卓著。为了适度解决教职工住房突出困难户,厂长陆坚分别向学校提供六十万资金,先后在学校内建造了2500平方米教工大楼和1800平方米的工厂大楼。“住房好建,分房难”。学校在组建分房小组后,决定将这项作务交给工会负责。我寻找了当时的分房记录,清楚地记载着工会当时“临危受命”,旗帜鲜明地向全校亮出了一个口号:“把住房分给最困难的教工”。他们坚持集体领导,坚持群众路线,秉公办事,民主评议,公平、公正;同时规定不得虚假申报,不得请客送礼,不得个人表态,不得理取闹,并严谨地做好了走访调查,做好民意测评,做好思想工作,做好的分房最佳方案。在学校党政统一领导下,二幢大楼的分房“平安”落地,校园平静,工厂安定。一九八零年十二月,新华日报常州记者站来校采访,并在醒目位置刊登了“学校建房、分房的先导——常州市三中”,还配有两张大楼的照片。当时这桩“难能可贵”的好事,确实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二、坚持服务办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工会工作能量的切入口。
学校的根本是办学,主体是教育,一线在教学,关键是教师。在这个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工会摆正位置,当好配角,做好助手,真情为教育服务,热心为教学“搭台”,积极与配合教导处工作,围绕提高办学台阶,提高教学质量,侧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开展了行之前有效的五项工作:
1.师徒结对:一帮一拜师,传承教学经验,传输教学技能,传授教学传统。
2.观摩教学:一课一个主题,组织评价评议,启发自我对照,倡导互帮互学。
3.教学研讨:一人一个专题,书写专题发言,发表学术观念,提升教学理论。
4.参观学习:一次一个收获,走出校园课堂、学习先进典型,扩大知识视野。
5.培训辅导:一期一个内容,实施对口培训,增强教学能力,提升专业水平。
实践证明,工会组织的这些有利师资业务进步的辅助活动,对提高学校师资教学素质,对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攀升,潜移默化地起互了催化助力作用。
八十年代的三中在以杭甑、陆逵、张子民、朱小刚、江汉清等一批老教师“传帮带”的扶植下,前期涌现了以李成立、王元大、崔壬生、戴南山、徐建栋、严晴秋等为代表的教学骨干,后期又滋生了以丁伟明、严玉林、汪瑞平、张志平、朱卫平等为代表的后起之秀。这些同志活跃在学科,奋斗在一线,尽责尽力,坚守岗位,担起了三中教学的大梁,为三中一步步的持续发展,为学生一批批的健康成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坚持服务“办家”,努力开展“建家”活动。
工会紧跟形势,面向时代,依靠群众,坚持“团结、和谐,健康、真实,鼓动、激励,喜闻乐见”的方针,实行多文化办会,多渠道办“家”,把“工会是我家,人人都爱它”作为办“家”的座标。把建家理念深化到各个工会小组,深化到每个家庭,直至每一个教工的心坎里,以形成全校办“家”的凝聚力。
当时工会的“建家”工作中最为突出的是三件事:
1.首创教工暑期旅游:办法是“三个三”。即三个年一轮,定点定时;每年一次;三分之一的教工在三年内可以自选一次,参加其中某一年的活动;三三制的经费分别由学校承担、工厂资助、工会自筹。
2.首行教工参加建校劳动:八十年代初,三中田径场已经年久失修,杂草丛生。当时受限于资金,学校做出两个决定:一是翻建前期工作由学校实施,后期施工由工程队承包的二轨制办法。二是指定由工会、团委会同总务处共同负责,以工会为主。接此任务,工会即刻联合团委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建好一面操场,健康一群孩子”的倡议书。并确定数学、体育、校办工厂三个工会小组分别负责场地勘探测量是、工程设计制图和跑道面层煤屑收集。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片崭新壮观的田径场呈现在大家面前。
3.首次向社会亮相三中办学成果:一九八五年市教育工会在人民公园组织教育系统绿化展览,工会以此为契机,组织工会骨干制展版,做展品,集盆景,装灯箱,插彩旗,在公园“落星亭”设点布展,借此阵地向社会讲述三中历史,汇报办校成果,展示学校风采。每到晚上,三中展区灯火辉煌,彩旗飘扬,观展人数之多为公园之最。
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实了教工的生活,提升了“办家”的质量,营造了全校“团结和谐、激励鼓动、健康向上”的风貌。激发了全体教职工“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终身从教,毕身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中工会被授予教育系统“模范教工之家”,受到了省市工会的奖励和表彰。
青春虽已逝,芳华永难忘。“爱人者,人恒爱之”的古训在教工之家里得以延续,爱如涓涓细流,永不停息。(文:路自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