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来,三中配置计算机已经三十余年了。我的计算机生涯正是从三中配置计算机那一年开始的。
1985年初期末考试前,一场大雪后,我骑自行车外出时不幸摔倒昏迷住院,黄泳生校长来看望我时,告诉我三中要配备计算机。
七十年代时,我就曾有幸参观过河海大学(南京)的计算机房,主机房有一个小教室大小,主机有两个衣橱大小,里面密密麻麻插着许许多多电路板,每块板上有一些晶体管等电子元器件组成的一个基本电路。存储设备是磁鼓,比公园里鼓形坐凳稍大,容量高达1k,输入采用穿孔纸带,输出设备为电传打字机(就像老式的英文打字机),至于语言,老师也说了,只是没有听懂。老师还当场演示了一个运算过程:解一个矩阵,演示老师用已经穿好孔的纸带在读孔机上输入题目,不到一分钟,电传打字机便噼噼啪啪地自动打印出了答案。我看得目瞪口呆,真是觉得神奇非凡。
得知三中要配备计算机的消息后,我非常兴奋,出院后就去新华书店买了一堆书,看了一个寒假,大部分不知所以,只有一本讲Basic语言的书,稍微有点懂。
开学后,配置的计算机很快就到了,是12套学生用机和1套教师用机。
每套学生用机含有1台主机,1台17寸黑白晶体管电视机,1台磁带录音机和1盒引导磁带。主机就像一个键盘,按键跟电视遥控器一样,用黑白电视机做的显示器,由于质量较差,原本用射频输入,图像很不稳定,后来改装了一下,直接用视频输入,这才略好了一点。开机时需要用磁带录音机将引导磁带里的信号输入主机,安装好操作系统以后才能使用,只能用基本BASIC语言,其实只能算是个玩具。尽管很简陋,但也让学生初步接触到了计算机和计算机语言。由于没有配套的应用软件,我也曾试着编写一些软件,例如曾写过一个“加快速度”的软件,让一个随机字符从屏幕顶端慢慢落下,操作者在键盘上按下相应的键,按对了有文字和声音的鼓励,会出现一个新字符并以稍快的速度下落,如此周而复始,掉落速度越来越快,直到字符掉落到底部而操作者还没有按下相应的键时,游戏结束,然后屏幕显示按键数作为成绩。该软件曾在《学生计算机报》上刊登过。
教师用机是一套Apple II(苹果2型),包括主机、12寸单色显示器、2个磁盘驱动器、1台打印机以及使用手册、操作系统的磁盘、游戏软件的磁盘和一些空磁盘。
主机有2k 内存,有1个繁体汉卡,可以显示和打印繁体汉字,键盘就做在主机上。磁盘驱动器使用5寸单面磁盘,每张磁盘容量820k,随机磁盘有磁盘操作系统,AppleSoft(苹果机专用软件,比较完全的Basic语言)。
其实,教师机和学生机毫不搭界,操作系统和软件互不兼容。用计算机能做些什么?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学生每次考试后的成绩统计。我的目标是全校学生学习成绩的计算汇总和统计分析。这就要解决数据的存储和调用的问题。Basic语言里并没有数据存储的功能,而且2k 内存也无法支撑这么大的数据量。所以只能用磁盘作为保存数据的途径。仔细研读随机的6本使用手册后,我终于找到了有关磁盘操作的语句,写完了成绩统计分析的程序,并在下一学年的开始试用,直到2001年。
90年代起,随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展开,市教委贷款项目办公室配备了1台PC机,这是一台长城计算机,有512k 内存,20M硬盘,1个简体汉卡,世行方面使用的软件是LOTES 123。当时这台计算机就放在三中,由我负责管理和操作。期间我改写了学校的成绩统计分析的程序,还参与了全省的教育事业统计和教育经费统计,编写了全市教育事业统计程序和全省的教育经费统计程序。
所有这些程序都是在DOS环境下运行的,当操作系统上升到WINDOWS后,我就彻底乱了,因为没有受过正规的计算机教育,我开始从程序员“沦落”为不合格的操作员。我不会WINDOWS环境下的数据库使用,不会五笔字型,甚至不会打字。不过,此时我也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就这样,和计算机作伴三十年的我彻底和计算机再见了。
这三十年,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也目睹了学校发展的日新月异,尽管我自己早已无力跟上时代和学校发展的脚步,但回想起这段历史,我心里还是觉得非常充实而愉快。(文:吴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