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登录 OA外网 OA内网 怀念旧网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校庆专栏>>校园记忆>>文章内容
出自三中校园的作家——张宇清、陆颖墨
发布时间:2020-05-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赵俊

张宇清,陆颖墨这两位享有相当盛誉的作家,都是从常州市第三中学走出来的。

张宇清,1946年生,殁于2000年,享年仅54岁。他在常州滑稽剧团做了二十二年的编剧工作,先后创作了《诸葛亮与小皮匠》、《多情的小和尚》、《土裁缝和洋小姐》、《乐在其中》、《龙子龙孙》等多个现代滑稽剧。正因为有了这些响当当的现代戏走向社会,业内人士赞誉道:这些戏创造了滑稽戏一个时期的辉煌,张宇清也为滑稽戏界作出了贡献。

谈及一个作家自己的成长,张宇清毫不含糊地说:“没有老师的点拨和调教,我是不能成功的。”早先,张宇清随父调动至常州,转到常州县学街小学就读六年级。他作文写得不错,语文老师欣赏他,一连给他的四篇作文打了红红的“5”分(五级分制,最高分)。评讲第四篇作文时,老师干脆让他上讲台自己朗读。朗读完毕,下了课,他高兴地团团转、团团转。转呀转的,不觉转过初中三年,又转到市三中,转到教语文的周斌成老师面前。周老师个子高大、身材魁梧、声音洪亮。他很擅长古文教学,对古文释义精准,对文中的故事也能演绎生动。他在张宇清的作文上特别下了功夫。张宇清曾对老师悄悄道:“周老师,我让你头上又添了不少白头发。”周老师笑笑,不介意,说这是自然规律。周老师是看好张宇清的作文底子的,加倍辅导他写了若干小散文、小杂文。后来,张宇清写的一些小短文还登载在常州日报副刊上。

原来,张宇清是遇上了启蒙老师,是语文老师激励了他,让他在文学道路上前进、前进!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此后,张宇清朝迎旭日,夜披星辰,长年累月,前行在创作道路上。在那二十二个春秋里,他写下了众多质量上乘的滑稽戏。不仅如此,他还曾拍腹对人言:“我还有一肚子滑稽戏,你们等着瞧。”然而,正当他走向创作巅峰时,不料2000年的一天晚上,他灯下耕耘,突然气喘发作,便一病不起,与世人告别了。他手头还未写完的滑稽戏也就此终止,未有面世的机会,实在可惜。至于陆颖墨,他比张宇清小十七岁,原先他们因缘而相知相惜,非常投契。他高中就读于市三中,也得益于三中老师的熏陶和教诲。

陆颖墨,1963年生,1980年高中毕业,1984年于海军工程学院毕业。现在是海军直属机关干部。他于1987年开始创作,到如今有小说集《寻找我的海军影》、《白手指,黑飘带》、电影剧本《中国月亮》(已经拍摄发行)、话剧稿《远岛之光》,电影剧本《军港之夜》等等,先后获奖20多项。陆颖墨回顾自己的成长,很令他敬佩的是三中语文老师朱蜀安。

朱老师上语文课,爱用讨论的方式——生动、活泼。师生交流、互动热烈。曾记得,在一次语文课上,朱老师问:“‘绽放’的‘绽’是什么意思?”全班默然,陆颖墨答道:“爆出来的意思”。朱老师颔首称是,表扬了他:“全班独独你知道,好!”就这么一个看似平常的表扬,就让陆颖墨铭记至今、感动至今、激励至今。

另一次语文课上,师生共学杨朔散文《泰山极顶》。朱老师拎出其中关于“绿”的一段文字:“那绿在画卷中连续漫开,绿阴森森,那满山峰的都是奇形怪状的老松……颜色竟那么得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朱老师还以成语“苍翠欲滴”与之比较,让学生说一说哪个形容得更好。大家讨论交流,认为还是杨朔的描述高明:有画面感,并且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自然、生动、逼真!

噢,这让陆颖墨得出一个道理,成语有他长足之处,也不乏有短腿之弊。此后,陆颖墨在他的作品里,基本不用成语,喜欢运用常用语、大白话,不用生僻字、别扭的话,要让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读他的文字,喜欢他的作品。这里我要特别提到曾经教过陆颖墨语文的朱小刚老师。朱老师曾说:“周立波熟悉东北农村,写了《暴风骤雨》;严文井熟悉东北城市,熟悉儿童,写了有关城市的作品和童话。生活是根,不能忘记。”陆颖墨切切实实地记住了这句话!他1984年毕业于海军学院,还不熟悉海军,不敢贸然写作。他在海军部队生活了三年,渐渐熟悉了海军,才提笔塑造海军形象!

陆颖墨还难忘教他数学的李成立老师,李老师热爱刻印,他曾赠一枚篆体“颖墨藏书”石印给陆颖墨。小小印章,蕴含着老师对学生深深的期望,陆颖墨不敢辜负老师。他不断藏书,不断读书,心里时常默念:“李老师,你放心吧!”

如今,张宇清和陆颖墨虽然已离校多年,但他们对母校的深情,对母校老师们的感恩之情却日益加深。三中留给他们的美好记忆也将伴随他们的一生。(文:巢云栋)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