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常州半载,对三中的记忆也只是这短短的六个月,但这次采访,我从老教师老前辈们的口中仿佛看见了那个书声琅琅、承载了一代代人青春芳华的三中。我想我是幸运的,有幸以一种别样的形式,“耳闻目睹”这一切。
陈老的爱人亲自来楼下迎接我们,一踏入家门便见到陈老笑呵呵地坐在长条桌旁,略显苍老却也算精神。趁着彭校与陈老寒暄之际,我打量了一下这个不大的居民房。屋内东西很多,却摆放得井井有条,长条桌上摆满了瓶瓶罐罐各种药物,果然岁月无情,曾经钢铁一般的身体,最终还是需要靠这些大大小小的瓶罐。我转头对陈老爱人笑了笑,她欣喜地捧着我的手问我多大。虽是简单的一个举动,却能感觉到两位独居老人的孤单,心里不忍。问及二老的身体,奶奶笑着说:“他胃不好,每次只吃一点点,要吃好多顿,结果他没胖我却胖了”,一席话逗得彭校与王书记哈哈大笑。
以前从未听说过“校办厂”,这次采访陈老,我最想知道的便是校办厂到底是做什么的?当问及陈老校办厂的相关事宜,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忽而满是神采,滔滔不绝地说起那样一个“神奇”的存在。
“我们那时候主营是试剂,硫酸酒精之类的,常常衣服被腐蚀得都是洞。穷人的孩子会捡了我们生产的葡萄糖瓶子,去喝里面的东西。”
“我们厂做的酸奶特别好吃,可惜包装工艺不好,没法长时间保存,不然比现在的娃哈哈有名!”
“我们每个星期给学生放电影,养了猪给他们送肉吃,学生可开心了!”
“逢年过节,我们校办厂会给教师发福利,月饼啦酸奶啦,工人有的老师们都有。”
“学校的围墙就是我们造的,那个大礼堂也是我们造的,操场有多大,大礼堂就有多大!我就是在那个大礼堂结婚的。”
……
从陈老先生神采飞扬的描述中,我仿佛看见了那样一座学校,那样一群人,他们一点点鲜活起来。操场的位置拥有一座辉煌大气的大礼堂,它曾是常州市最大的大礼堂,它记录了老常州的大小会议,也见证了许多新婚人的恩爱与幸福;每到周末工人们便来学校给学生们放电影、送猪肉,学生们呼朋引伴、争相追逐,在那个能吃饱便是福的艰苦年代,能够吃上猪肉、看上电影简直是一种恩赐;校办厂的车间内,工人严谨地调制各种试剂,大汗淋漓却有条不紊……
“我初中就在三中读的,初中毕业就去了三中的校办厂,在那里一直工作到退休,现在又住在三中附近,我亲眼看着三中一点点发展变化”。我想对于三中而言,陈老既是贡献者也是旁观者,他用几十年的时间贡献了自己的青春芳华,也用一生见证了三中的芳华。(文: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