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工作的十七年后,借着母校乔迁新址之际,我们2001届的文科班同学们和班主任汪诚意老师一同回到母校,畅谈生活境遇,追忆往日时光……
那时的天空很蓝,日子过得很慢。高中求学生活简单枯燥,每天循规蹈矩、披星戴月、周而复始。厅堂、课堂和食堂三点一线,紧张又忙碌,上不完的自习课和做不完的练习题构成了我生活的全部。一道道难题就像挡在前进路上的一个个怪兽,我们就在不断地升级打怪中储备自己、历练自己。清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朗朗读书声响彻校园角落。晚间,教室里灯火通明,静静地伏案用功以博取考卷上的从容自若。当时好像有种说法叫“辛苦一阵子,幸福一辈子”。作为一种激励式口号,效果是显著的,我们一心向学,老师和家长们也全都处在备战状态。每天清晨母亲为了让我能够多睡一会儿,早早准备好丰盛的早餐,她便等候在我的房间门口掐着钟点喊我起床吃饭。面对青春期的高中生,高中老师们不仅要“教书”更加要“育人”,承担着双重压力,如同父母一样陪伴着、引领着、教导着我们。日子就这样如水般流淌而过,当时觉得未来很远,没想到,就在交上高考答卷的那一刻,未来已来,单纯的生活就此翻篇。
现在想来,当时的苦闷日子似乎变成了一种简单的小确幸,目标不大、成功不远,而且你用多少苦功就会有多少回报,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正如踩在向上的一阶阶基石上,每一步都踏得很实。回首过往,今天的自己应当无比感谢当年埋头苦读的那个懵懂少年。为了一个目标能够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冲过去便与更好的自己不期而遇。马云说:“未来的竞争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竞争”。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知识储备,我们恐怕连同等竞争的资格和机会都没有,而且,“知识”本身即蕴含着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恰同学少年,合适的年纪就要做合适的事情。人生路,关键没几步,步步都作数。
这次回来,我走过熟悉的街道、见到熟知的师友、听到亲切的乡音、吃到地道的口味,所有那些散落在记忆深处闪闪发光的点滴都已复苏。归来,仍是当年的翩翩少年……我在这里茁壮成长、奋发图强、也从这里含泪离别、扬帆起航。这里的一草一木见证了我最好的青春年华。就像一首歌中所唱起的,“魂断梦牵的岁月,留在回忆里永不褪色”,这里,完整保留有我们永不褪色的青春记忆。
今天,再次从这里起程,我们依依不舍挥别师友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但是,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想起母校——常州市第三中学,哪怕是想起当年最严肃严厉的老师,现在的回忆里都只剩下了慈祥与慈爱,这幅温暖唯美的画面定格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为我注入一股坚定的力量。(文:2001届 冯伟)
(作者简介:常州市第三中学1998级学生,上海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士,清华大学法律硕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硕士。曾供职于国家开发银行和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现任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委员会委员,固定收益总部执行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