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光未曾寻常,求学之路溢满滋味。我始终庆幸自己的初中在三中度过,庆幸自己在这里收获了精彩的回忆。
从三中毕业已二十五年,我知道自己的心从未离开,校门口蜿蜒的小巷,绿茵草地的操场,热腾腾的蒸饭箱,整齐的自行车库,同学们的笑脸,老师的谆谆教导……如果时间是风,它吹醒了我与您相伴三年的记忆;如果时间是风,它也将鼓起我前行的风帆。
“形而上者谓之道”,一所学校在九十年变迁中沉淀下来的是治学思想和教育追求。进入三中之后,我发现老师们各具特色,姜骐老师的严格,张镇运老师的思辨,王柏桢老师的板书,张静珠老师的口语,方颖老师的风趣,宗秀英老师的动作……他们各有所长,相得益彰。那时我的学习基础不太好,老师们总是耐心细致地给我辅导,在走廊上,在办公室,在放学后……那个没有补习班的时代,这种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令我感动至今。记得初二时的物理老师上课特别棒,思路清晰,注重实践,同学们都爱上他的课。到了下学期,他不教我们了,大家一时不能适应。班主任吴岁珍老师费尽周折又请他回来,每天放学前再给全班上课,这近一个月的过渡,让我们又重拾信心。这种对学生无私的关怀,是我永志不忘的,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执着。
我对大自然的热爱是源于小小的草履虫。那时的生物老师带领我们认识“看不见的世界”,我们从池塘里找来水草,养在自己的瓶子里,每天观察变化,撰写日记,一个月后用显微镜观察水草表面,我真的发现了草履虫,那奇妙的一瞬,打开了我对自然界的浓厚兴趣。更让人惊喜的是,她还带领我们解剖蚯蚓和鲫鱼,探究生物体的构造和种类多样性,这么有意思的生物课即使现在看来,也十分难得,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态度。
我对艺术的热爱是源于一方小小的印章。初二时学校开设了篆刻课,这是一件多么稀奇的事情啊!为我们授课的是一位年纪很大的外聘老师,他把自己对篆刻的爱全部释放在课堂上。从石鼓文到篆书,从阴刻到阳文,从天圆地方到残缺之美,他手把手地教我们磨石、用刀、刻法、鉴赏,我简直着了迷。就这样,小小的石块和细细的刻刀,开启了我对艺术和传统文化的追求。有意思的课程还不止这些,女生们在姜骐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编织,一个个心灵手巧地姑娘们创作了丰富的作品。在懵懂的年纪,学校还开设了生理卫生课,认识自己,了解异性,这是多么宝贵的健康教育!我深深地感到,学校开设的这些注重动手动脑与全面发展的课程,在二十五年前条件简陋的时期是那么难能可贵,甚至有些奢侈,这是三中的教育情怀,更是我们的幸运,或许这就是教育的传承。
那时的三中是真诚的,也是温暖的。初二时,班里的两位同学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瞒着家人和老师要独自远行,吴岁珍老师心急如焚地找遍了他们可能去的所有场所,她本就瘦小,累得疲惫不堪,终于,在火车站及时截住了他们。经过耐心疏导,两位同学重回课堂,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状况。初三时的一位同学不幸患上肝炎,治疗费用不菲,班主任姜骐老师发起捐款,自己率先捐款,所有任课老师和同学也都在第一时间慷慨解囊,帮助他渡过难关,这份同舟共济的情谊一直延续至今,或许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这就是我的母校——常州市第三中学,一所充满教育情怀的学校。在这里遇到的人和事,终将伴我一生,时间的风吹老岁月,却带不走写进青春的故事。在母校九十年校庆之际,身为三中人,我们祝您始终秉承诚毅之校训,砥砺前行,祝愿三中的明天更加美好!(文:张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