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78年的秋天,正值学校学生会改选。学校用竞选的方式选拔学生会干部,刚上初二的我虽然内心十分向往,但一方面忙于课业,另一方面,我觉得学生会从来都是高中学生的天下,我这个初二的学生基本没有胜算。当时负责该项工作的是校团委书记俞志平老师。他与我们交流谈心时,仿佛一眼看穿了我的心思。他说:“就算与高年级同学竞争,你不试试怎么知道不会成功,再说输了也不丢人,这正是锻炼自信心的好机会,对你们以后的成长也将十分有益。”
在俞老师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参加了学生会的竞选演说,虽然最后还是没有能选上,但是这段经历一直铭记在心,每当犹豫彷徨时,总能激励我勇往直前。特别有意思的是,二十多年后,我正是通过竞选当上了街道党工委书记。
俞老师认为,读万卷书的同时也要行万里路。
那时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们学工、学农、郊游。记得学农是到三井乡的曹塘(现位于市政府的北门、太湖路一带)去帮农民搬运稻子。早晨从学校出发,下午干完后,我们还要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回学校,光来回走也得要近3个小时,但也并不觉得累。学工就在学校的小工厂洗盐酸瓶。有时不小心瓶子把手划破了,就用自来水冲冲,还接着干。如果伤口大,到医务室包一下之后,还得再回去干些不用下水的活。回家后家长知道了只会一个劲地埋怨自己的孩子怎么不小心,也不见一个家长闹到学校。
最难忘的是上初三那年,俞老师带着我们二三十位团干部走出常州,去无锡郊游。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来说,这太令人兴奋了,临行前一夜,我彻夜未眠。凌晨四点到水门桥码头上船,大约开了6个多小时才到无锡。我们游览了鼋头渚、锡山、惠山,下午三点半再乘船回常州,回到家已过了凌晨十二点,但一点都不觉得漫长。
这次郊游实现了我人生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出常州、第一次坐轮船、第一次爬山……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相比课堂里的讲授,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我入团后,作为团委书记的俞老师负责给我们讲团课。38年后的今天,有一节课依然深深刻在我脑海里。
我记得在学校大礼堂二楼那间地板吱吱作响的会议室里,俞老师给我们讲美学,那时“五讲四美三热爱”行动还没有在全国展开,他却已经讲出其中奥义。
“美,不是外在的,不是你带着蛤蟆镜、扛着录音机、听着邓丽君、骑着脚踏车招摇过市,真正的美是内心的美。”当他讲到,“人呀不是你弄得脖子上青筋乱爆、嘴里口沫横飞就是有理,光是喉咙大是不行的,人要讲文明、要注重仪表。”大家听了都会心地笑了。
我很幸运,在一个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之时聆听到了这番教诲,这对我今后的人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至于后来我做了乡团委书记后,也试图想学着老师为团员青年讲讲“美”,无奈功底欠缺,终究没能讲成,实属遗憾。
回首当年的学习生涯,老师们教的内容许多都已淡忘,但俞老师给我上的为数不多几节课却记忆犹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此道一声感谢,我的老师!(文:82届高中 黄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