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登录 OA外网 OA内网 怀念旧网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校庆专栏>>校园记忆>>文章内容
青春留痕 常怀感恩
发布时间:2020-05-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赵俊

母校历经90载春秋轮回,迎来华诞的同时又欣逢新校搬迁,双喜相连,作为校友,我倍感鼓舞。

春夏时节,我随80届几个老同学相约来到母校。漫步校园,绿荫葱葱,看到宣传橱窗挂着我们班的毕业照,思绪瞬间穿越到40多年前。母校的一草一木,老师的一颦一笑,同学们青春年少的模样和趣事,仍记忆犹新。

1975年秋,我踏入三中校园,在母校度过了五年美好难忘的青春岁月。

当时尚处在文革末期,全社会对教育不够重视,学校师资不足,学生就近入学,没有升学考试,课程简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多彩,每学期都安排时间开展“三学”(学工学农学军)活动,同学们聚在一起无忧无虑也挺开心。

印象最深的是学军活动。1976-1977年,我先后两次来到武进寨桥军垦农场(现在的西太湖畔,当时围湖造田驻扎着83426部队炮兵连)参加军训,还随校宣队多次到这里参加军民联欢文艺演出。我们按照部队作息时间,在解放军的教导下,学习军事知识,整理宿舍内务,被子叠成方方正正的“豆腐干”,在烈日下进行队列训练、打靶训练、农田劳动,晚上自带小板凳去操场看露天电影。最有意思的是拉练演习。因事先不知安排在何时,同学们睡觉都提心吊胆的,深夜突然听到紧急集合的号子,要在几分钟内整装出发,有的同学衣服穿反了,鞋子掉了,背包散了。有个男生跑得匆忙,不小心被营房前的晾衣绳勒到了脖子,直喊“救命”,嘻笑叫嚷乱成一锅粥......

“三学”活动刻着那个特殊年代的烙印,虽荒疏学业,却燃烧着青春激情,这样的社会实践对年轻人成长历练并非无益,也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文革结束,恢复高考,从社会到学校逐步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各方面重点放到教学上,学生有了更明确的学习方向。1980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不到10%,我们年级100多人参加高考,达到分数线的近20人,在当时实属不易。我的高考成绩(文科)在年级名列前茅,但未达到预期,最终被常工院中文秘书专业录取。毕业后,我先后进入市委宣传部、常州日报社从事文秘和人事工作。工作之余,我刻苦自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进行专升本脱产学习,并获得《人民日报》奖学金。之后,我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评上了高级职称,工作业绩优良,获得三等功奖励和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回顾自己的成长轨迹,每一步都离不开中学五年奠定的基础。朱蜀安、李成立、吕惠芬、王平生、徐式暄、郑震孙等一批治学严谨、教学有方的老师,施于我们的文化滋养和为人之道,至今仍萦绕耳畔,铭记在心,让学生受益终生。高中班主任李成立是位资深的数学老师,我初中数学比较薄弱,李老师独到精湛的教学方法,让我重新恢复了对数学的信心,高考发挥出正常水平。年级组长朱蜀安老师学识渊博、可亲可敬,我在校五年的语文课始终受教于朱老师,作文经常得到表扬点评,在学校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作文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奖品是一本蓝色塑料封皮、海鸥搏击风浪图案的日记本,我爱不释手,摘抄了诗词名言警句,激励提升自己,一直保存至今。团委书记俞志平老师让我负责学校黑板报和广播站的投稿编稿工作,为我以后选择专业、职业埋下了伏笔,点燃了希望。

青春留痕,常怀感恩。我由衷感激母校的辛勤培育和恩师的谆谆教诲,同时也密切关注着母校的建设和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母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中学,2008年1月成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学校秉承“诚毅”校训,确立“为每一位师生和谐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形成了以外语特色为主体,体育、陶艺特色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三大办学特色,荣获了全国CEAIE-AFS国际文化交流项目金牌学校、全国体育运动旗红旗学校、全国陶艺教育先进学校等诸多荣誉奖项。近几年,学校高考本科录取率逐年攀升,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就读,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精英......耳闻目睹母校硕果累累、桃李芬芳的崭新风貌,身为校友,我倍感荣幸和自豪。

值此母校90华诞和乔迁之际,我向母校致以最诚挚的祝福,愿母校积历史之厚蕴,永葆创新活力,再谱时代新华章!(文:1980届校友  邵建芳)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