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登录 OA外网 OA内网 怀念旧网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校庆专栏>>校园记忆>>文章内容
我 的 同 桌 “老 潘”
发布时间:2020-05-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赵俊

77届高中葛小平.jpg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心里有一种东西越来越难以释怀,无论在喧嚣的时候,还是在平静的时候,或清醒或孤独时,都会不时涌上心头,很早以前自己不感觉,而现在却越来清晰了——这个就是同学情。这个世界上有父母情、兄弟情、姐妹情、战友情等等,为什么同学之情(特别是中学时期)让人难以忘怀?原因有二,一是中学同学是处于懵懵懂懂的少年时代,大家相处至纯至真,似玉壶冰心;二是时间虽不算长但少名利杂质掺杂,没有物欲的浊流。

年岁已近花甲的大门,中学时的学生生涯结束已过四十载了,我们的整个中小学时代是横跨文革的十年,学涯是在学小学语文书扉页“毛主席万岁”五个字开始,在操场上“上山下乡”宣誓的口号中结束了中小学的生涯。在动荡岁月的学生时代,在浓浓的同学情谊里,我在母校三中的第一个同桌潘伟平同学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记得第一次排座位时男女生在教室外分列,大致按身高进入教室,两两入坐同一张课桌椅。我和潘伟平身高相近吧,被分同坐了。细细端详我的第一位同桌,我发现他和班里的大多数男同学懵懂的样子(那时候的营养可能较差,发育成熟普遍要比现在晚些)不太一样,他不仅唇上已有较重的胡须影子,脸颊的汗毛也较重,腮边看上去分不清是浓重汗毛还是胡须,发型也别有特色(尽管那时不存在潮流发型),总之用现在的话说看相成熟罢了。

如果仅仅认为他是长相成熟那就犯大错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间渐渐熟识了起来,一改开始的陌生感。虽然处于特殊年代,同学们还是有求知欲,所以往往课间不仅是玩一些游戏,一部分同性的同学还会聚集在一起探讨一些见解。潘同学参与时,大多是不说话,而站一边静静地倾听别人述说;或大家话题变少了,他就抛出一两个引领的话题让我们继续展开讨论;当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意见相佐,争论不休时,潘同学的发言会让所有人都觉得精辟、蕴含哲理,使人心服口服。由于长相成熟加上话语老练,久而久之,大家都称呼他“老潘”了。

老潘的“才气”是哪里来的?要知道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很多书籍都遭到了封杀,同学们很难有学习的机会。我开始留意起老潘,发现他经常会带些旧书放在课桌抽屉,书都用纸包着。后来趁他不在时我打开包着的纸张去看书的题目,发觉都是外面没有见过的,好像主题都不合当时的时局。老潘知道秘密被我发现后,告诫我如果要看,要小心谨慎,避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后来的相处中,我发现虽然那时整个环境对学习成绩没有严格的要求,但老潘的求知欲是很强烈的。他认真对待各项课程,是少见的“好学”之人。每次我上课不专心,他就会用胳膊肘提醒我,有时老师课上的提问我回答不上来,他会课后及时帮助我,提醒我上课时思维要跟上讲课的节奏,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可能完整回答老师的提问。在他的影响下,我的学习兴趣被他带动起来了。

可惜后来不久老潘转去了其它学校,从此未闻其信息,直到从去年聚会的同学口中知晓他好多年前已离开人世。年少时距离最近的同桌,如今未及花甲却已离世,令人唏嘘不已。他虽是我中学时相处最短的同桌同学,却是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同学,是他让我在那个不重视知识的年代能自觉要求学习,受益今后。遥想当年,在青涩的青春年华中,与其相识在第三中学的校园,留下的是一生最难忘的同学情谊。(文:一九七七届高中二班 葛小平)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