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目中,有一座“桥”,令我终生难忘,它伴我走过了学生时代,走过了那段难忘岁月。1973年秋收时节,学校组织师生们开展“学农”活动。喊着 “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多收一粒粮,就是射向帝修反的一颗子弹”的口号,大家纷纷涌向三井公社邹村大队下属的各个生产队。当时我们高二(2)班共分二个组劳动:第一组由班主任李新芝老师带队,第二组由副班主任黄精达老师带队。
“许家塘的桥”,就在那里。它是“桥”,又非“桥”。
说它是“桥”,因为我们第二组去田间劳动,必要跨过一条渠道,渠道上便是这座桥,
连通了前方。说它非“桥”,那是因为它只是横在渠道上的一块青石板。两米长、四十公分宽,它便是乡民们生产劳动不可或缺的 “桥”。
村里的农民们每天去田里劳作,都要从这条石板桥上挑担走几个来回。在过“桥”时,有位胆大的同学干脆抬脚一跳,一马飞腾地跃了过去。一下子,好几个同学也纷纷蹦跳过去。记得有个同学没有跳过去,跌在水沟里,摔了个嘴啃泥,引得大家哈哈大笑。附近的老农见了直叫:“学生娃,有桥不走,偏要乱跳,当心摔坏腿!”我笑着说:“这哪里是桥?不过是一块石板。”老农又说:“横在这里就是我们去田里的方便桥,这石板比你们上八代祖宗的年纪还要大。”惹得我们大笑不止。我们到田里一片欢腾,和农民们一起收稻,说笑话,不觉得累,反而觉得田里很好玩。当我们收工回来再经过这“桥”时,有位“思想觉悟高”的同学还说笑道:“是这座桥把我们的心与贫下中农的心联结在一起了。”
流水似年,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城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当年的三井公社早就成了新北区的繁华地段,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宽畅的大道四通八达,沿路两边的商铺楼面比比皆是。田地不见了,村庄不见了,那座石板小“桥”更是无处可觅了。我们这些“文革”后期的同学们也都已加入了退休大军行列。如不提起,大家都忘记了那段纯真美好的时光,更不会记起那座“桥”了。但是那座“桥”永远不会在我心中抹去,是它引起我对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
想到平凡的桥,我就会想到当年与桥有着同样品质的老师们,他们默默无闻地在教育的田地里耕耘,甘当送人到彼岸的平凡小桥!我赞美平凡的桥,更赞美当年的老师,是他们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
时光如水而逝,往事却历历在目。当年的过桥人,你们还好吗?(文:74届高二(2)班 周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