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登录 OA外网 OA内网 怀念旧网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校庆专栏>>校园记忆>>文章内容
芳华岁月,如墨留香
——谨此献给我们的中学时光
发布时间:2020-05-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赵俊

74届高三(2)班与班主任李新芝的合影.jpg

影像里漫过匆匆时光,那些散去的记忆,仍旧定格在我们的心中,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空徘徊,断惆怅,那时的日子,虽早已逝去,却又如在眼前。岁月啊,青春啊,往事啊,真是让人念想啊,就让我们用文字去追怀那些属于我们的芳华岁月,如墨留香。

1969年,一群十四五岁的少年,意气风发,昂首阔步地踏进常州市第三中学的校园。我们很幸运,遇到了我们一生的良师益友李新芝老师——那时的李老师年仅26岁,刚生完孩子,美丽而温善。对于刚进校门的懵懂少年们来说,我们为有这样一位美丽温柔的老师而雀跃不已。李新芝老师既是我们的师长,也是我们的知心姐姐,带领我们走进新的世界。

还记得进校不久,当时国家全面落实“深挖洞、广积粮”的方针政策,学校也不例外,我们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做砖坯,挖防空洞,乐此不疲。以后每个学期都要参加学工、学农活动。有一年,我们班被分配到邹村后杨生产队学农。农村条件有限,大伙儿只能住在农民家里的一条大通铺上。我们和农民大叔、阿姨们打成一片,干的是热火朝天,特别是身材相对高大魁梧的男生,如朱玉祥、陈月星等同学和当地农民一样挑重担。到了晚上,大家围坐在通铺上听沙纯老师讲故事。学农闲暇,没有其他娱乐,我们便学起了农歌,一时田间地头都会响起“春天的到来,只要头脑聪明,不要衣裳花绿……”的曲调。不知道谁带去了瓜子,吃了晚饭我们又嗑起瓜子。沙老师看到了就对我们说:“吃饱了晚饭,再吃零食对胃不好!”她这句注满关怀的叮咛我至今难忘。而班主任李老师克服家庭困难,简单安排好家中未满周岁的孩子,全程陪同,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尽管物质条件不丰,但那时的我们依然无忧无虑,不识愁滋味,每天都过得充实而快乐。

学农之后,学校还安排了学工。我们班去过运输公司、客车厂、印染厂等单位。每次李老师都主动与厂方商量,尽量让我们学一些有用的技术。从车床到刨床的操作,我们大开眼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不仅为我们今后踏上各自的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还感受到了老技术工人的匠心精神,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那时社会上到处弥漫着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但李老师对我们的学习要求依然很严格,要求我们细心观察、积极思考,教育我们“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每周都要求我们撰写心得体会、上台演讲,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李老师的悉心教导,许多同学踏上工作岗位后,都成了业务骨干,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敬佩李老师有开阔的胸襟,长远的目光。她让我们真正懂得“技不压身”的道理,明白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记忆中的母校生活,(三中)恩师形象,一切都永远留在心底,无法抹去,成为一辈子的印记,美好而甜蜜。三中是我们每个人不能割舍,也是最美好的记忆。在母校90周岁之际,我们要说声谢谢!感谢母校的培养!感谢班主任李新芝老师和所有老师的教诲。祝你们幸福安康,祝母校更加辉煌!(文:1974届高中2班  邹文雅、吴群毓、王梦华、盛干先)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