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登录 OA外网 OA内网 怀念旧网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校庆专栏>>校园记忆>>文章内容
往事并不如烟
——记忆中的两位母校恩师
发布时间:2020-05-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赵俊

1967年我进三中初中部,1973年高中毕业,在此整整六年时间。此时正值“文革”时期,学校组织师生学习毛主席语录和开展各种政治运动。由于我写字速度快,又比其他同学擅长写字,抄大字报就成了我的主要功课。当时负责学校宣传工作的是王申伯老师,王老师个子高高的,戴了一副民国时期的圆框眼镜,最显眼的是中山装上衣表袋中插了两支钢笔,一看就是很有学问。特别是王老师的一手“标语体”在当时很受欢迎。后来三中的这种“标语体”风靡全市,流行了多年,一直到有电脑才得以代替。

记得有一次在大礼堂门口柱子上写毛主席的手书“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标语,王老师是个老学究,虽说是美术老师出身,但还是十分谨慎地打格、放大、描摹。当时我正在抄写大字报,批判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教育路线,看到王老师一筹莫展的样子,于是毛遂自荐地说:“王老师,让我来试试。”没等他疑虑的眼光移开,我就抓起油漆刷在柱头上写了起来。王老师很惊讶:“这可是写的主席体呀?胆子够大的!形似,形似。”当时到处都以在墙上写毛主席语录和画毛主席头像为时尚,我也不例外。

此时,旁边有位男老师操着浓重的武进口音说:“字写得活灵活现,可惜没临过帖啊?”我望了望他远去的背影,问王老师那位老师是谁?“教语文的周斌成老师。”王老师说。但“没临过帖”这句话扎痛了我的心!

礼堂外面的毛主席诗词写好后,王老师领了我们到大礼堂里面,在窗户中间的隔墙上要写多条毛主席语录,并在语录的题头上要绘上毛主席的侧面头像(是当时毛主席语录经典的标配)。此时王老师朝我瞧了瞧,意思是你能写毛主席诗词,能否画毛主席的头像呢?我也干脆看着王老师,心想:你应该带领大家一起画啊!王老师大概看出了我们的疑问,接着说:“我是属封资修的改造对象,哪敢随意画毛主席的头像,万一有个闪失,那可是吃不了要兜着走的。还是你们红卫兵来画,才没有思想负担啊!”最后大家一致推荐我来画毛主席的头像。当初我是十分认真地来完成任务。首先根据宣传原稿上的范本打格、放大,得到工宣队、校革委会黄主任同意后用复印纸描到墙上,再用红漆绘成。直到我高中毕业离开三中时,大礼堂墙壁内的毛主席头像和语录还留存在此。

记得1970年4月,为了响应上级“大力开发江南煤田,迅速扭转北煤南运”的号召,三中70届的同学去茅山文教营参加挖煤劳动。当时我被编入三连三排,周斌成老师是带队的连长。我们在茅山茅东林场劳动,白天开山挖煤,晚上我和周老师一起要配合团部出《挖煤战报》,周老师撰写文稿,我负责配图、刻钢板、油印小报。为了配合战报的编写,我和周老师同吃同住。当时同学们和老师都睡通铺,晚上熄灯后,有幸得到周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诲。当时他已年过半百,真诚地告诫我:“你现在年纪轻,虽然抄大字报又快又好,长期下去可不行,你应该多临帖摹碑,特别要从颜欧着手,我建议你多写勤礼碑或多宝塔碑帖。”我第二次被刺痛,似懂非懂地答应。其实我当时根本不知道啥叫“勤礼碑”和“多宝塔碑帖”。虽然小时候父亲曾要我临“法帖”,但不知什么是“法帖”,内容是什么。当时的“法帖”是属于“四旧”和“封资修”的东西。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默默地记在心中。可是周老师那晚对我说的话居然被人汇报了上去,领导要我深刻检举揭发周老师传播“封资修”的行为,在全排同学中斗私批修,在劳动结束时还点名批评。这件事我印象极深,回城后去新华书店想办法觅帖。那个年代,书店除了摆满《毛泽东选集》,就是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根本找不到法帖。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个同学的家中发现了一本《颜真卿勤礼碑帖》,我如获至宝,借回来采用描图纸拷贝,一口气完成后把它染成蓝图作帖,每日临摹,一直坚持到能在新华书店买到真正的彩印本字帖为止。

我要感谢恩师周斌成老师,在我人生迷茫时,为我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培养了我坚持临帖的好习惯,以至于我把书法当做终身伴侣,最终成为了中国书法家的一员。

当年的岁月不会再来,但记忆深处依然留下了那些岁月和人物。今天借母校90周年生日之际,写下这些文字,来纪念一下两位恩师,更是我对母校深切的怀念。(文; 1973届校友  季全保)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