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母校——常州市第三中学,今年迎来了她的九十华诞。有着将近百年传承历史的母校,一路走来,带着历史的积淀和时代的光环,今天焕发出了更大的魅力,展现出了更佳的风采!作为一名校友,我深深地为母校感到光荣和骄傲!
我是1973年从母校高中毕业的,我们这一届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中的第一批学生。在那个时代,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路线,贯穿于整个教育的过程,学生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在这个“兼学别样”的年代里,学校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活动,其中我觉得很有特色的一项就是“军训拉练”。迄今为止,虽然四十五年过去了,但回忆起来,还是历历如昨,难以忘怀。
那是1972年的冬天,在放寒假的前夕,我们高中部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军训拉练。拉练的路线是从常州出发,经宜兴的官林镇,到溧阳的上黄煤矿,再到金坛的儒林,然后返回常州。这一圈行程大约300公里,共计十天的时间,平均每天步行约30公里,期间有几天雨雪交加,浓雾弥漫,但我们还是坚持每日启程,砥砺前行。在一次夜晚,我们已进入梦乡,营部突然吹号鸣哨,紧急集合。在没有灯火的情况下,全体人员必须在3分钟之内,打好被包,重整行装,列队出发。这是一个星光寒夜,我们在乡野的田埂小道上,急行军了数十里,中途还演练了追击与突袭等课目,待重新返回营地,已是东方欲晓,天明在即。
在这次拉练活动中,我是先遣队队长,先遣队另有周剑频和王琪昌两位队员。我们先遣队的主要任务是打好前站,安排好食宿,服务后方。我们有一辆三轮车,车上放一些保障服务物品,如大米、热水瓶、药物箱等,后来有几个体弱的同学的被包也放在了三轮车上。虽说一路蹬车,却也是负重而进。最后两天到金坛儒林,天气骤变,风霜雪雨,王琪昌同学回营了,我和周剑频同学两个人,冒着雨雪,驱车兼程。至黄昏日落,雨饕雪虐,三轮车内胎又漏了气,我们俩还迷失了方向,饥肠辘辘,疲惫不堪。无奈之下,我们只得去敲村边一户人家大门,请求投宿。开门的是一位大妈,她见我俩如此行状,非常热心地接待了我俩。大妈是一人独居,她告诉我们,丈夫已去世,有一个儿子,也在兰州的部队里当兵。大妈给我们做了饭,还给我们烧热水洗了脚,然后在他儿子的床上铺上稻草和被褥,安顿我俩暖暖地睡了一觉。翌日清晨,她又烧好了热水让我们洗刷,给我们吃了稀饭和鸡蛋饼。这位大妈如此好心地接待了我俩,我俩很是感动。因为要赶路,我俩匆匆地与她谢别,且问了她尊姓,知道她姓吴。告别了吴大妈,我俩又冒着漫天大雪,推着三轮车艰难前行。我俩几乎走了一整天,中途饿了就吃一点自带的干粮——一种压缩饼干来充饥,直到傍晚时分,我们终于回到了三中,那时的我们已经浑身湿透,精疲力尽。但我们能够全程坚持,不负使命,最终光荣地完成了先遣队的任务。
对于我们那个年代的高中生来讲,我们背着毛主席语录,在嘹亮的红歌中成长,我们充满着革命的豪情壮志,我们带着一腔热血,总是怀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兼学别样”的活动。
这次军训拉练之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前几天,我特意打电话给周剑频聊了多年前的拉练之旅,他也是一样的感受。
三中,我的母校!45年的求学岁月飘忽远逝,母校距肇始之日也已九十载。时光催人老,可母校教给我努力、坚持的品质,我依旧拥有着。
今天,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了新世纪!我和我的同龄人都在岁月中慢慢变老,可我坚信母校三中一定会在新的历史时点上,按照时代的新理念、新要求,教书育人,继往开来,谱写更加璀璨华丽的崭新乐章!真诚地祝福母校!(文:73届校友 张力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