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登录 OA外网 OA内网 怀念旧网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校庆专栏>>校园记忆>>文章内容
三中忆,最忆是师恩
发布时间:2020-05-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赵俊

杭甄老师在上课.jpg

今年是常州市第三中学建校90 周年,尽管我并没有显赫的功名业绩,但我还是要感谢母校三中,特别是要感谢母校当年一批优秀的教师,是这些老师诲人不倦的教学和言传身教使我打下了扎实的中学文化基础,学会了为人处世。

我的老家就在北直街北面青山门附近,1954 年培熙小学毕业就近进入了市三中初中。当时三中由双桂坊辅华中学迁来不久,在原放生寺的位置,环境倒也幽静。特别是新建的两层大礼堂很气派,在当时常州教育系统还是屈指可数的标杆建筑。学校西面还有水塘和菜地,俗称“大园地”。每天清晨,我背上书包要穿过蛙鸣虫唱的绿色田野才到学校,大约两年后这片十几亩园地便划归学校,做了学校的大操场。

高中也是在三中,我在三中学习生活了六年,于61 年高中毕业,考上了清华大学。当时的中学老师不仅要兢兢业业地从事教学,还要按照党的部署投入各类政治运动。

杭甄老师主教化学,听杭老师上课,总是深入浅出,善用比喻,十分风趣幽默,我们学起来也比较轻松。57 年党号召大鸣大放,向党提意见。杭老师也积极投入,写了一些大字报。那时候是在空着的教室内挂上许多条绳子将大字报挂在绳子上。杭甄老师写的具体内容记不得了,印象深的一是他的字写得很好看,很有功力;二是语言如同他讲课风趣生动,其中有“倾菱空笼”、“吃栗壳落”两句常州地方成语。我觉得杭老师不仅化学讲得好,而且文学功底了得,连这样的常州土语也写得出来。可惜后来被打成右派,吃了不少苦头。

顾绍炎先生是我们的英语启蒙老师。他的英语发音纯正标准,给我们打下了良好的英语语音基础;特别是他在黑板上写的一手优美流畅的手写体英语,深深地影响了我的英文书写,让我终生受益匪浅。

金一鸣老师是教物理的。那时候他从大学毕业不久又回到母校教书,青年才俊,充满活力和朝气,不仅物理课讲得引人入胜,而且有很强的动手能力。50 年代后期,国家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也相应开展了勤工俭学。除了包装农药外,金老师还教我们如何用钢板打造成书立。他居然能像工厂的熟练钳工那样,很快地在实验室台上用钢板凿成一个排置书籍用的书立。一到下午,金老师课后会组织老师们打排球,十分活跃。我们很有兴致地围观欣赏老师们的身手技艺。

陆根法老师是从部队复原回来从教的,显然带着部队带兵打仗的那股狠劲和作风。初中时教我们数学并兼班主任,对班级纪律管束甚严,稍有差错便会声色俱厉地训教一番,还颇有效果。那时候大家都很规矩守纪,言听计从。陆老师不仅对学生严,首先是他对自己严。他原本学历不算高,但教我们数学(代数)教得头头是道,十分清晰。他在课前下了很大的功夫。据说他为了讲好课,订了不少有关数学的杂志,每天研习和做题要到深夜。

周斌成老师国学底子深厚,他那带有乡音的常州普通话讲解语文课别有一番韵味,写得一手好字。记得每学期初老师发下的作文本,封面上的学生名字都是周老师亲笔写就。我看到我的本子上“沙春元”三字,写得那么漂亮又有力度,佩服之至。周老师之子周振华曾与我同班同桌,也是聪明好学的人才。周先生让人特别羡慕敬重的是他的健康长寿,如今已近百岁,仍然红光满面、思路清爽、身手矫健。

卢淮甫老师是浙江东阳人,带有浓重的浙江口音,主教动物学、植物学等生物类课程。除教学外,卢老师是特别重视实践的老师。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供应,副食品也寥寥无几,解决吃饭问题成了头等大事。卢老师运用他的知识在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最著名的是培养小球藻和利用人粪喂猪。那时候我们的劳动课就会安排到市内的公厕(旱厕)去拣大粪,大粪拣回还要用大锅加热才喂给猪吃。我们在教室上课不时可闻到阵阵飘来的粪便的气味。

卢老师退休后仍发挥他的专业特长,钟情园林事业,办起了现代园林研究所。卢老师对常州市花月季的栽培颇有研究,并出版有专著。

高中的化学主要是陆坚老师教的。陆老师讲课或示范实验的特点就像他做人一样特别严谨,在黑板写出的化学方程式总是那么规范而俊秀,他的黑板板书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陆老师还热心社会工作、关心学生。我82 年回到常州工作,陆老师为学校和三中校友会的事务又做了大量组织联络工作;陆老师和郭长贵校长,对我和我的家庭也一直关心和给予帮助。

王衍老师身材修长,皮肤白皙,面容皎秀,举止端庄,气质不凡,出身书香门第,不愧大家闺秀,可称三中教师队伍中一枝花。王老师讲课声调不高,但表达十分清晰准确,把生理卫生讲得娓娓动听。在黑板上板书写字更是娟秀漂亮,一手好字。据说王老师在文革风暴中也遭到不公正对待(那时我已远在北京),更加重了一份我对她的敬重和同情。

施素贤老师是我们高二到高三甲班的班主任,兼教立体几何。那时施老师正值青春年华,讲课声音有一种悦耳的韵味。不仅立体几何教得好,尤其对班主任工作十分尽心尽责。那时由于粮食欠收造成的困难,党和国家发出要大办农业、知识分子要向邢燕子学习到农村去的号召。其时我们正面临升学考试,选择大学和专业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想既然农业如此重要,我应该急国家之所需,选择农科类院校作为我报考的志愿。在我填报了初步志愿以后,施素贤老师找到我谈话。她说学校领导经过商量研究,认为我应选择理工类专业,并建议我第一志愿报考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在施老师和当时三中领导陈瑾校长,曾飘书记的关心指导下,我遵从校领导的意见填报了清华土建系。我想学校领导和老师肯定比我们学生在这方面有经验。就这样通过高考,我居然考进了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又由于我自幼对美术画画有些爱好和基础,在入学之后通过了加试素描,二次分配到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主持的建筑学专业。回首我50 余年的职业生涯,我深感欣慰做了一件最正确的人生选择:就是我选择了建筑学——这门工程技术+美学+社会科学的专业。尽管在专业领域我所做出的成绩和贡献十分有限,但确是我兴趣、能力和职业十分融合一致的事情。施素贤老师和三中领导为我做了非常正确的人生安排,这是我特别要感激和感谢母校的地方。

三中教我们课的还有许多优秀老师:如教语文的陆逵和张纯忆老师,教数学的卢申甫老师,教英、俄语的郑振森老师和刘文华老师,教物理的杨仲良老师,教政治的周业涛老师,还有教体育的冷独耐老师和巢仲元老师等等。他们在十分严峻和困难的条件下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我们永远感谢、尊敬和怀念他们。

同时,我也由衷地祝贺市三中即将迁入崭新的现代化的新校园,衷心祝愿在邓勤校长等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三中办得越来越好,为国家和高校培养和输送更多更优的人才。

最后,我试着填写一首《忆江南》,以表达我感谢母校和老师的心声:

三中忆,

最忆是师恩。

勤育桃李为家国,

笑迎风雨写人生。

肝胆照三魂。(文:61届高中  沙春元)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