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士成,1947年进入武进私立辅华中学。1953年,辅华中学更名常州市第三中学。同年,蒋士成毕业。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成功开发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套大容量聚酯装置,被誉为中国“的确良”之父。
三中至今还保留着53届毕业生蒋士成的成绩单:综合成绩评定为“甲等”,化学最高分为96分。当年是化学老师的得意门生,后来走上科研道路,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确良”之父。
蒋院士回忆说,当年上学总是高高兴兴的。因为三中不仅有亲密的老师同学,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当时他是三中篮球队前锋,和队员们默契配合,使三中篮球队在各中学篮球队间声名鹊起。三中当时还常常组织学生到常州各地表演打腰鼓、扭秧歌,他也是腰鼓队、秧歌队的成员。毕业的时候,南京第二炮兵学院篮球队到常州来招生,他和队友都被选中。但是他的心里,却有另外一个理想。
他的化学老师杭甄,治学严谨、循循善诱,是他最难忘的一位老师。当时学校设施简单,学生还没有条件做化学实验,每当杭老师在课堂上做实验,他总是睁大睛看,他觉得小小试管里的千变万化非常奇妙。杭老师时常感慨当时国家化工基础薄弱,蒋士成化学成绩好,杭老师很希望他能在化工方面有所建树。杭老师班里学生毕业时,好几个人都报考了化学专业,蒋士成也考上了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有机工业系,开始了他的化学人生。
1978年,44岁的蒋士成受纺织部委派,到仪征负责仪征化纤工程的总体规划并担任总工程师,成功开发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套大容量聚酯装置,并进一步开发出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系列化更大规模聚酯装置,使仪征化纤的聚酯产能达到170万吨/年。七、八十年代风行的衣着面料“的确良”,其化学成分就是聚酯,由于“的确良”做到衣物耐磨、不走样、干得快,在开放之初成为“洋气”的标志,也成为一代人对80年代的回忆里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三中八十校庆时蒋院士曾回母校探望老师,参加庆典。当时学校还专门举行了蒋士成院士铜像落成典礼。铜像矗立曦园,院士手持书卷,激励着三中人砥砺前行。
十年之后,2018年5月18日,暮春浅夏里温热的天气浸绿了香樟树叶,染红了蔷薇花瓣,蒋院士再次回到母校。汽车缓缓驶进校园,当蒋老夫妇下车时,在场的师生都被二老的矍铄精神所感染,或许这就是有着不凡人格和思想的人该有的模样。上挑的眉眼、浅笑的嘴角,整洁的衣衫,无不透露着这位老人的平易近人和气宇轩昂。
漫步在青青校园,看着文化长廊里自己年轻时的照片,老人回忆着当年、感慨着时光;端坐在明亮的教室,翻阅着书本,老人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漫步在校史馆,再一次感受三中岁月的沧桑变迁,老人若有所思。曦园的苍松翠竹挺立、欣园的海棠依旧,脚步所到,心之所及,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牵动他的思绪、触碰他的心弦、婆娑他的双眼。
九秩三中,蒋老作为校友也带来了他的祝福与寄语。他鼓励三中学子们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全面发展,继承和弘扬三中特色。老人铿锵有力的话语里,充满了对后辈们的殷殷期待。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桃李芬芳。时光煮雨,岁月缝花。延陵三中,有位老人回首着自己的一路芬芳走过来的青春芳华。(文:周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