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组:从问题教学走向自主学习
一、研修主题:
在化学组教研活动中,许多老师都在吐槽学生教不会,特别是反复强调、反复训练的知识点还老出错,让老师们即头疼又困惑。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学生教不会?原因太多,可能涉及课时、整体作业量、学生重视程度等等原因。抱怨是没有用的,我们能控制能改变的只有课堂。原先的课堂都是老师准备好教案,按部就班地讲课教书,教不会可能是学生根本没用心听、用心学,是因为学生的状态是被动和消极的。所以制定研究主题为“从问题教学走向自主学习。”问题驱动的目的也是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但显然主体力度还不够。我们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说教会学生“学”。 这意味着师生双方都要改变各自熟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断挑战自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二、负责人:陈丽珠
三、活动过程及成效
1、化学组内公开课。
5月9人贾鹰老师上了一节每周一课,上课主题为《化学反应的限度》。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推理、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活动,主动建构可逆反应、化学反应及其限度的知识,而学生的学习基于实验、证据、推理的思维方法,运用可逆反应、化学反应的限度的相关原理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任务的设计清晰明了
对于本节课学习任务,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总体思考和编排后,设计了以化学反应的限度学习活动单的形式,形成了“认识可逆反应”、“印象反应限度”、“建立化学平衡”三个清晰的、核心的、具有逻辑性的学习任务为课堂学习的结构,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有了全面清晰的了解。
(2)强化驱动学习的问题或活动的设计
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使反应朝着期望的方向进行。
针对每一个学习任务,设计一系列活动或问题为载体来驱动,通过问题的解决或活动的开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达成。
以“认识可逆反应”为例,该环节带领学生经历了“分析数据—观察实验—交流讨论—总结归纳”的学习过程,体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定性到定量、由演绎到归纳的过程。应该说,对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问题有了不同的信息反馈,从课堂上学生的表情、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回答都可以看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或问题都能引发学生产生积极参与、勇于认识和敢于探究的心理倾向,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多数学生都能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全神贯注进入质疑探究的思维状态。
(3)注重能力和素养延伸的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知识向能力的延伸。化学反应具有一定的规律,实验、建模是认知化学反应规律的重要方法。本课通过学生分析3组数据、实验的演示、对核心问题的讨论反馈等过程,既建构了学生坚实的学科知识,又巩固和提升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和科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了思维质疑能力。
注重知识向素养的延伸。化学学科素养不是以现成的知识形式出现在教材中的,而是内隐于课程知识体系之中的,我们要从化学变化与平衡相统一的视角分析问题。本节课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素养。
2.教研组活动:研究高一新教材。目前,化学组只领到2套高一人教版的化学新教材,大家一起看了新教材的专题安排,在形式和内容上与老教材相比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全组老师对必修化学1和化学2的整体结构有了大概认识。化学组老师7位教师,每人研究两册书7个重要专题中的一个。研究新旧教材在内容上的增删和改动,研究两册书知识重难点的异同,研究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落实,研究教材学生实验与探究的变动等等。在研究新旧教材的联系与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大单元教学设计。在深入研究《化学课程标准》基础上,重新组织和构建教学内容。注意构建教学内容问题化,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设计问题情景,把学习内容分解成若干个问题(问题串),提出学习和探究的主题,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习得内在的原理和思想方法,逐渐形成对模块主题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教师要把握每一个核心知识,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同时要注重实验探究,上好上足教材和课表规定的实验,通过实验启迪学生思维。教学设计应注重知识成因、知识本质的教学。在解读教材时,教师要思考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改变长期以来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强化训练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开发和使用探究、合作、启发、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确保学生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