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与反思(张坤玲)
发布时间:2020-05-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倪红娟

互利 合作 共赢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常州市第三中学 张坤玲

 

开课时间:2020330日(星期一)下午3:00——3:50

课题: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开课班级:高一年级

开课形式:腾讯课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

2.搜集、整合史料,问题探究概括出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并且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的位置。

3.树立对外开放意识,领会和支持对外开放的政策,认识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二、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三、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手段

讨论分析、问题探究、视频图片赏析、对话问答  

五、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这就是常州》宣传片,常州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伟大的决策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对外开放。

1.什么是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的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2.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提供史料,探究原因(内因、外因)

材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364-78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提问:请根据材料,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

1978年,邓小平在日本考察,他乘坐了新干线,当记者采访他的感受时,他认真地说:“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是的,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加快中国经济发展!

西方国家是什么态度呢?为什么?

19785月)在德国北威州州长举行的宴会上,(对方)提出如我们要用50亿美元,可以马上定下来,可以看出他们急于为其过剩资本找出路。

中国代表团还没有回来,法国银行的董事长就到北京了,主动提出了25亿美元的贷款计划。

 

 ——谷牧《谷牧回忆录》22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实行对外开放是基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考虑,是一个加快经济建设的伟大决策。

那么,对外开放是怎样在探索中逐步展开的呢?

二、光辉的历程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学案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1.完成表格(时间已给出)

学生完成。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这是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让我们回到开放之初,重温这段岁月。

19794月,邓小平与习仲勋同志(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谈话时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提问:这四个经济特区有什么有利条件呢?

经济特区的含义: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

2.分析经济特区“特”在何处?

深圳敲响土地使用权拍卖的第一槌,率先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率先推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率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走出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条新路。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169页,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资金来源、所有制形态、经济管理方式三方面有什么特点?

经济特区特殊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此时,也出现了反对之声:“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走私的主要通道”、“旧中国、上海的租界”

请根据你所学知识,回答反对者的提问。思考:新时期的“开放”与近代的“开放”有何区别?         

前者独立自主;后者丧失主权,

前者主动开放;后者被动开放。

学生回答。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何重要意义?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和第5859页的两段文字,用其中的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下。(如“窗口”“基地”“排头兵”等)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引发了对外开放的高潮。随后,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加深。

政府还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发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推动经济发展。

进入90年代,开放区域发生变化,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实现转移的第一步,是开放上海浦东。上海,自近代以来,较之其他地区有着良好的经济文化基础。但是90年代以前,上海存在着严重的地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一条黄浦江划出两地不同境况。有人曾戏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在这样的情形下,开发和开放浦东成为最为急迫的事。

目的: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浦东已今非昔比。之后,开放城市逐渐向内地、中西部延伸。至此,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结合所学知识和你的认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一下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主要特点。

从开放进程看、从开放格局看。

 

我们通过探究,对我国的对外开放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那么,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给中国、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三、巨大的成就

提供数据、表格, 

1.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

提问:观察图表,说明1978——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的特点?

2019年1-11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6747家,实际使用外资8459.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0%(折1243.9亿美元,同比增长2.6%,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下同)。

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240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6%,占比达28.5%。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83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7%。其中,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43.9%和10.6%。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57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4%。其中,信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28.3%、60.7%和67.8%。

附表 2017~2020年 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单位:%)

年份

2017

2018

2019

2020

世界经济

3.8

3.6

3.3

3.6

发达国家

2.4

2.2

1.8

1.7

美国

2.2

2.9

2.3

1.9

欧元区

2.4

1.8

1.3

1.5

英国

1.8

1.4

1.2

1.4

日本

1.9

0.8

1.0

0.5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

4.8

4.5

4.4

4.8

俄罗斯

1.6

2.3

1.6

1.7

中国

6.8

6.6

6.3

6.1

印度

7.2

7.1

7.3

7.5

巴西

1.1

1.1

2.1

2.5

南非

1.4

0.8

1.2

1.5

注:2019年和2020年数值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2019年4月

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提问:观察图表,说明1978——2011年我国城市人均收入增长的特点?

新四大发明,对人民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3.对世界的影响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经济总量令世人瞩目。

 

2019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6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50.4亿美元,同比下降3.8%,占同期总额的13.6%,主要投向新加坡、越南、老挝、印尼、巴基斯坦、泰国、马来西亚、阿联酋、柬埔寨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对外承包工程方面,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2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6944份,新签合同额1548.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9.5%,同比增长23.1%;完成营业额979.8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6.7%,同比增长9.7%。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有人说,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这段话,你怎样理解?

学生回答。

四、坚定的信念

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1世纪,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2019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坚定地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一步步实现。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时,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既发展自己又造福世界是中国的真诚愿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全球化,互利、合作、共赢,中国正积极行动。

总结本课,本单元。

新中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砥砺前行,依靠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同时,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历史和现实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始终是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始终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

继续扩大市场开放、继续完善开放格局、继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深化多双边合作、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习近平主席宣布的这5个方面举措,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务实选择,表明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实行高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的行动一以贯之,表明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

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既发展自己又造福世界是中国的真诚愿望。中国将增强国内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更加重视进口的作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为世界经济增长扩大空间。中国将继续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打造开放新高地,继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并将制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的国家战略,增强开放联动效应。中国将继续针对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在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加快改革步伐,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营造尊重知识价值的环境。中国支持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愿同更多国家商签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将积极参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中国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唯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实现共同发展。面向未来,一个开放的中国、发展的中国,必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更多机遇,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书目推荐】

1.《邓小平时代》,(美)傅高义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2.《激荡三十年》,吴晓波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反思

 

常州市第三中学 张坤玲

2020331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历史叙事是宏大广阔的,历史课上,教师如果只讲教材上的内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将受到很大限制。反之,教师如果只讲教材之外的、教师个人对历史的感悟和体会,又会严重偏离学科教学本身,同样无法起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关键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师立足于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超越教材,是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内涵。

由于疫情,“每周一课”改为线上课堂。2020330日,我借助腾讯课堂,开设了《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教材重新处理并加工。

首先,立足教材。对外开放是什么?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对外开放的影响?对外开放的前景?按照认识事物的基本逻辑,我把教材的三目内容重新梳理,尤其是对外开放的历程,按照时间线整合,学生更容易理解。

其次,超越教材。教材讲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长期坚持的。对外开放的背景、影响、前景,这些“前因后果”也有必要呈现。所以,在时间线上,我引入了2019年第二届中国进博会上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当今时代是开放、合作、共赢的时代,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青年人承担着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有责任有义务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设计本课的立意,我有几种想法:一是站在“人”的角度,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改革开放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谋发展,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站在历史哲学的角度,开放、合作、包容、共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的选择;三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各种思想的交锋,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制度创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是思想解放的历程;四是邓小平力主对外开放,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如何在一节课中“润物细无声”地呈现这些内容,的确是个挑战。

从我校学生的学情出发,我选择了第二种立意。上课时的讨论区互动、学生发言表明,学生掌握较好,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问题,思维水平有提高。如果这节课在教室里上,相信教学讨论环节的质量会更高,效果会更好。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