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教学设计
常州市第三中学 高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本课通过教师创作的抗疫美术作品和《洛神赋图》、《八十七神仙卷》、《文苑图》等名画的欣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白描,并剖析画家所用的独特描法,带领学领略中国古代画家高超的用线技法,体会古代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审美特征。
过程与方法:教师演示高古游丝描、行云流水描、柳叶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等用线技法,并结合书法用笔体验灵活多变的笔法,让学生感受不同笔法下的独特线质魅力。通过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描法描摹抗疫白衣天使的形象,体会线条对当代美术作品思想和情感的烘托作用。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白描的兴趣,提高学生中国画审美修养。在描摹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自我个性和心境,灵活运用不同的线条进行创作表现,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本课的导入在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通过众多经典抗疫作品展现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的决心,能引起学生强烈地共鸣,为取得抗疫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接下来展示教师创作的《生命接力》和《众志成城》两幅中国画作品,两幅作品直观地展示了白描与写意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从而自然得出白描画的定义,并通过两幅作品不同线质的对比,让学生了解“行云流水描”与“刺猬描”之间的区别,引出“十八描”的概念。在概念的讲解上过渡自然,不经意间介绍中国画“以线造型”的艺术表现方式。
接下来借助经典名画帮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画家高超的用线技法,教师一边带领学生欣赏,一边再黑板上演示高古游丝描、行云流水描、柳叶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等用线技法,板书布局美观大方,出示板书时机恰当,让学生对不同的描法特征一目了然。
通过请学生上黑板演示“横”划的书写,剖析中国画白描用线的笔法,让学生了解“逆锋起笔”的原理,以及四种不同的起笔与收笔,增强师生的深层次互动,化解了本课的难点,让学生懂得将不同的描法与灵活的笔法相结合,从而演变出丰富多变的线条,用来展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思想内涵,并使线条与作品的形式内容高度和谐统一。
学生在描摹体验的环节,教师巡回指导,结合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并针对个体进行针对性指导。最后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请学生交流描摹用线的感受,师生对本课做总结,将本课的教学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让学生明白以后如何去欣赏绘画作品的用线和艺术家的创作的语言品质。
本课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 如果在示范演示环节用毛笔代替粉笔,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效果会更直观。因为古代画家的白描是用毛笔完成的,毛笔的中锋、侧锋以及提按所产生的丰富变化是粉笔所不及的,能给学生带来更直观地视觉冲击。
2. 在讲解线条的笔法时,应拓展“书画同源”的艺术理论,让学生了解古代艺术家“以书法用笔入画”的创作理念,如果配以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以及他的题画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应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那么这个知识点便迎刃而解了。
3. 本课的教学语言还需再进行锤炼,使其更加生动,可以适当引用《古画品录》中的原文对经典名画进行欣赏评述,让学生感受文学之美与艺术之美的融合。
课后评价:
朱冬健:中国白描有着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独立的审美功能,是历代画家的创作积累。有关线条的技法,名称繁多,分类细致,本课中老师能在教学中以点带面,介绍和示范了几种常用的白描表现技法,并以现在“抗肺疫”这一特殊时期,以自己创作的作品为例,让学生描摹抗疫白衣天使形象,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独特艺术魅力。在短暂的教学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当堂练习,课堂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