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结合学校第五轮主动发展规划,在校长室指导下,按照校是教师发展处工作计划的整体思路和要求,根据校地理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尊重规律,科学发展,落实学科教学建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我校的地理课程实施水平。建立教师教研合作体,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切实抓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二、学期具体工作计划
1.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继续深入学习《教学常规》,规范教研组内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依照相关规定认真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认真完成教科院及校师发处、课程处布置的各项任务。认真开展每周的备课组集备与每月的教研组大集备,认真选择集备的内容,认真反思发现的问题。重点落实备课常规和课堂教学常规,提高备课和上课质量,注重课堂教学反思的环节。
2.夯实青年教师基本功。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高中教师优质课评比、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校际研究课等活动,抓住机会,提升基本功,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1)课堂设计:本学期原定有省高中地理评优课,以此为引领,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磨练、不断提升。严格执行日常师徒结对的听课要求,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市高中地理评优课的选拔,力争优异成绩。
(2)组织活动:随着青年教师数量的增加,除师徒结对落实听评课外,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也用以老带新的方式,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让青年教师积极参与。
(3)解题能力:放寒假之前就开始督促青年教师利用假期进行解题能力的训练;开学后,要求青年教师完成高三年级每一套各地模考试卷。
3.以“每周一课”为抓手,落实主题研修。
教研组以主题式“每周一课”为抓手的教学研究活动与主题研修活动相结合,有序进行“四位一体”的听课、说课、评课活动,并及时上传学科网。
(1)研修主题:真实情境下问题的设计与反馈的评价
(2)负责人:胡方晓(校高端教师培养对象)
(3)研究计划:
a.理论学习:三个子项目研究负责人分别向全组教师推荐相关的学习文章,针对推荐文章的学习集中谈学习感想。
b.课例分析:文章的学习落实到具体课例的分析,由负责人通过文章学习进行课例分析,课例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分析他人的。
c.开课研讨:对应三个研究子项目,开设组内每周一课。
子项目主题 | 负责人 | 开课教师 | 备注 |
大单元概念下真实情境的课堂问题的设计与反馈评价 | 胡方晓 | 胡方晓、陆唯梅、孙秦玉 | 第一周,何飞在高二年级开设《大规模海水运动》;
其他教师的开课时间、课题、班级待定。 |
区域背景下真实情境的课堂问题的设计与反馈评价 | 李丽萍 | 李丽萍、赵裕军 | |
信息技术创设下真实情境的课堂问题的设计与反馈评价 | 何飞 | 何 飞、刘婷婷、代梦云 |
d.反思总结:经过学习和实践,结合新课标和新课程理念(地理核心素养),鼓励组内各位老师积极撰写各种教育教学文章。
4.有序开展各类课题的研究
(1)李丽萍老师主持的十三五规划课题《手机APP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研究》,顺利通过中期评估,确立为市级课题。以睿易云平台为基础,青年教师探索“数字化学习评价”的模式,总结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本学期准备结题。
(2)何飞老师主持的课题《基于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与评价》,被确立为校级课题。上学期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在高一年级开展《雏鹰救援》活动,培养学生将地理知识落实于生活实际的能力。本学期准备中期评估。
(3)第二批教师工作坊工作的继续开展。何飞老师的“锤子工作坊”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李丽萍老师的“BYOD(自带设备)工作坊”则是研究手机App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融合应用。两位教师及时上传相关活动内容,现作为校级课题准备评估。
(4)积极参与省级资助课题《指向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的子课题申报。
课题研究过程中,鼓励青年教师深入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有机整合,为自身专业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5. 地理学科特色活动计划
(1)第二届“地质模型”制作活动,原计划在高一年级开展。由于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调整,教学进度没有进行到地貌的相关内容,所以活动计划调整至本学期五一期间。
(2)原高一年级学生参加的第十三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普大赛的比赛成绩不理想,比赛形式的变化与我校生源素质的下滑,拟将第十四届比赛转为高二地理选修班参赛。
(3)在高二地理选修班开展的“图识天下”活动,由于我校选修学生的急剧增加,正在重新设计比赛方式,调整补充竞赛试题。
(4)研发新的校本课程。胡方晓、刘婷婷两位老师共同研发《电影与地理》校本课程,在高二学生中深受欢迎。
(5)社团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有序开展。力争在第三届常州市研究性学习评比中再获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