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
发布时间:2020-03-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喻晓玲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

闫睿

教学目标:

1、了解咏史怀古诗歌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学会解读咏史怀古诗歌的一般方法;

3、能够形成解读浅易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总结解读咏史怀古诗歌的一般方法;

2、培养解读浅易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借助腾讯课堂进行线上教学、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歌,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我们高中诗歌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今天,我们一起来试着揭开她朦胧的面纱,领略她那无限的魅力。

二、厘清概念

1、诗歌:

诗歌是一种凝练的、有节奏和韵律感的、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作者情感的文学体裁。

2、咏史怀古诗歌

1)“咏史”为歌咏历史,“怀古”是追怀古事,二者的含义紧密而不可分。

2)“历史”的解释主要有三种:“一是指对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一种经历;三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

3)咏史怀古诗歌,就是以历史人物、古迹或某一个历史事件为创作发端,立足于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立场,评述历史,吟咏历史,进而表达自身对古人或往事的追怀,对现存社会和人生的反思的诗歌。

3、区别咏史怀古诗与咏物诗

1)一个立足于时间,一个立足于空间。

2)是否有从历史景物到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延伸

4、区别咏史怀古诗和咏怀诗

最大的区别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咏史怀古诗虽然也有自身情怀的表现,但它吟咏的对象是“史”,是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创作对象是具体可感的;而咏怀诗则侧重于作者自身情感怀抱的抒发,它以作家自己的感情为创作的主要对象,没有历史画面的描述与阐释。

三、总结特征

结合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西塞山怀古》等诗词,总结此类诗歌的特征:

文(形式):

1、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历史事件名,或有咏、怀、登、临等字眼。

2、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3、手法: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古讽今/怀古伤今/怀古伤己,用典,对比,虚实结合等

4、语言:含蓄蕴藉

5、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质(内容):

1、内容:咏古迹、怀古人、忆古事

2、情感:(1)表达对个人命运和遭遇的感叹;(2)抒发人世沧桑的感慨,体现人生哲理 ;(3)抨击社会现实,讽谏当世;(4)以理议史,评判古人古事。

四、探究方法

(一)从此类诗歌的特点出发,结合以往咏史怀古类诗歌的学习,我们会发现,解决此类诗歌就是三个问题:1、所怀何“古”/所咏何“史”;2、怎样去写;3、为何写这些内容。

(二)牛刀小试——分析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古:昭君出塞(1)家乡;(2)悲剧人生;(3)怨恨。

1)家乡:讲究炼字,对比。

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故这里以群山万壑来形容, 而山壑并提, 正写出山势像波涛起伏。字可谓画龙点睛, 将长江三峡山山相连 、蜿蜒流走 , 有如万马奔腾、直趋荆门的形势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使千山万壑都有了动感, 也使荆门成了视境中的焦点。

尚,物是人非,人逝村存。“尚 ”字 , 见出人事沧桑, 今昔殊异, 千古之下徒令人感叹歔欷。

山川灵秀之所聚, 才孕育出绝代佳人。诗人把昭君村放在群山赴会、万壑争流的大背景来写, 实际上是寓赞美其人之意于其中。

2)悲剧人生

炼字

“连”字把汉宫与匈奴相连 , 暗含昭君虽远嫁朔漠, 但心念汉宫。下句从时间着墨, 写昭君葬身异域, 犹眷恋祖国。

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字写出了昭君死后思汉的幽怨。

意象:“紫台”、“朔漠”, 写自汉宫直到匈奴的空间距离, 而前者雍容华贵, 后者地远荒凉, 彼此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而有力地烘托了昭君生前远嫁异国的悲哀。在如此漫长而寥廓的时空中, 却以 “青冢 ”这个特殊形象, 集中地表现昭君悲剧的全部过程。 “紫台”与“青冢 ”的色彩对照, “朔漠”与 “黄昏”的意境渲染 , 又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 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对比和反衬

“去”与“留”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不该留下的荒漠。

“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

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王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通过炼字、意象传达、意境渲染、对比衬托,既突出了昭君的遗恨之深,又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怨恨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清楚地感受到昭君: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这里有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更恨元帝的昏庸糊涂,恨帝始不见遇。 
2
、为什么写这些内容

昭君的身世正暗合了诗人的人生经历。昭君在汉宫时,因为奸佞小人的从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远嫁塞外,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诗人自己也是因为忠贞于朝廷而遭到排挤,加上时局的动荡不安,以至于漂泊在外,不能回到故乡,处境与昭君何其相似。所以说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3、把握以下四种关系

1)过去和现在的关系

咏史怀古诗就其所写的对象而言是过去的,但作者所关注的更多的却是现实。

2)自然和人世的关系

由于咏史诗中有许多诗为触景生情之作,也就存在自然与人世之间的关系。

3)诗人与古人的关系

怀古诗对古人或往事的追怀,对现存社会和人生的反思,所以要把握历史人物或事件与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关系,寻找他们之间的契合点:相似性;相反性;综合性。

4)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历史情节和自然意象相结合,一般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时光有限的历史人物置于无限永恒的自然场景之中,让历史人物获得永恒的生命力,用自然留住历史,使自然成为历史的纪念与象征。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从昭君生长的村落环境入手,写了层叠起伏的山峦、荒郊之外的孤坟,用自然景象营造了一种凄婉荒凉的意境,也让自然成为历史人物的一座丰碑。历史与自然并置的另一种情况是让二者产生相互矛盾和否定的关系,将自然的永恒与历史转瞬即逝的短暂加以对比,反衬出历史王朝的兴衰、更迭之快和社会变迁的迅速,从而表达出一种人世沧桑与无情之感。

4、牛刀小试——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

作者读完羊公碑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为何会流泪?

五、课堂总结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其古典诗词的丰富与多样代表着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从先秦时期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创作繁荣的唐宋诗词,再到由古典向现代转变的近代新体诗,期间历经了两千多年的跨度。在这个发展历程中,由于诗人的身世经历、审美趣味和情感表达等因素的不同,对诗词素材有着不同的选取,形成了相应的诗词题材。咏史怀古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它是古代文人借助历史人物和事件抒发自我情感和志向的载体。咏史怀古题材诗词数量多,规模大,从先秦、唐宋、元明,一直到清代,此类诗词题材的创作都不曾停止中断过,并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此类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高考喜欢涉及的。

在这个加长版的寒假中,我们已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诗歌教学,学生已基本学完《唐诗宋词选读》中唐诗的内容。为了给这段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在吴老师进行羁旅行役诗专题总结后,我选了咏史怀古专题。因为是线上教学,没有办法进行太多的交流讨论,所以我选择了类似讲座形式的讲授方式,从理论到实践,力争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古诗词鉴赏理论、掌握解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形成一定的感悟和思辨能力。

课堂中,我先是厘清一些概念,让学生明白何为咏史怀古诗,不要似是而非;接着结合过去所学的诗作让学生总结此类诗歌的基本特征,从而探寻解决此类诗歌的一般方法:1、所怀何“古”/所咏何“史”;2、怎样去写;3、为何写这些内容。然后,与学生一起使用这个方法来理解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在分析过程发现,要很好地解决问题还需要注意四组关系:一是过去和现在的关系;二是自然和人世的关系;三是诗人与古人的关系;四是意象与情感的关系。最后,又与学生一起分析了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来检验我们学习的效果。

虽然大家无法面对面,但是学生还是非常配合,积极投入到课堂的讨论。边上的讨论区一直没有停止过,学生总能给出很多极有价值的判断。

学生的积极让我觉得课前的担心是多么可笑,如果我能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大胆地放手,学生应该能获取更多的收获。

另外,在个别诗句分析的时候,我太在意诗意的可能性,反而忽略了诗句的整体意境,给出了个别极具争议的结论。如“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向”,我觉得有“思汉之心”。

最后,非常感谢各位同仁的帮助,不管是课前的集备,还是课后的中肯评点,都让我受益匪浅。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