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遗传的物质基础》是鲁教版第八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深入到生命的延续与发展的本质问题。教材直接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和“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两个重要概念为标题,诣在介绍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同时渗透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所以变抽象为形象是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关键所在。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并降低知识的抽象性,本节课设计了侦探之旅——“寻找控制生物特征的真正元凶”,旨在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和智慧地学习。
三、教学目标
1.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同生命科学的观点,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五、复习过程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格里菲斯
实验材料:R型菌
S型菌
实验结果:
艾弗里实验证实了: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实验设计巧妙之处:
方法: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二)、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1)结构单元——脱氧核苷酸
含氮碱基包括 等四种。既构成的脱氧核甘酸也有四种即 等四种。
结构特点①:
②:
③:
(2)DNA分子的复制
复制的特点:
复制需要 等基本条件,DNA分子 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 ,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三)、基因的表达
基因是决定 的基本单位,本质是 。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转录概念:
场所:
翻译概念:
场所:
密码子: ,有 种,其中有3个终止密码子,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 种。
中心法则 。
四、典型例题:
1.含有32P或31P的磷酸,两者化学性质几乎相同,都可参与DNA分子的组成,但32P比31P质量大。现将某哺乳动物的细胞放在含有31P磷酸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数代后得到G0代细胞。然后将G0代细胞移至含有32P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第1、2次细胞分裂后分别得到G1、G2代细胞。再从G0、G1、G2代细胞中提取出DNA.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得到结果如图。由于DNA分子质量不同,因此在离心管内的分布不同。若①②③分别表示轻、中、重三种DNA分子的位置,请回答:
(1) G0、G1、G2三代DNA离心后的试管分别是图中的:G0 ,G1 ,G2
(2) G2代在①、②、③三条带中DNA分子数的比例是
(3)图中①、②两条带中DNA分子所含的同位素磷分别是: 条带① ,条带②
(4)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的复制方式是 。DNA的自我复制能使生物的 保持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