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系列活动促进主题研讨
时间:2019年12月14日上午9:00—10:30
地点:弘毅楼二楼学生阅览室
人员:陆唯梅 吕秀玉 赵裕军 李丽萍 何飞 胡方晓 刘婷婷 孙秦玉 代梦云
主持:陆唯梅
主题:用系列活动促进主题研讨
主要内容:
一、 理论学习——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1-13.。
当前,国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更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培养“德”“智”协调发展的现代公民。盛行一时的“三维目标”由于“缺乏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缺乏对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对关键的素质进行清晰地描述和科学地界定”,逐渐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核心素养”必然取而代之,在表达和落实上既继承又有所发展——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提炼、归整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丰富、提升为品格。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个人终身发展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同时,引入“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作为“核心素养”培养情况的诊断和测量工具,渗透于课堂中,帮助教师及时、有效地获取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思路和策略。
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从形成机制讲,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提炼与整合,是通过系统的学科学习之后而获得的;从表现形态讲,学科核心素养又高于三维目标,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情境时,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观念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显然,三维目标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能力和品格。
二、 理论研讨——以人教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为例,分析从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的转变
落实到地理学科中,教学设计需以构成“地理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为统摄、标尺,对照分析每节课的课标要求、教材知识要点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程度。围绕本节课“显性和隐性的素养有哪些?”“要重点掌握哪些素养?”“怎样培养素养?”以及“怎样测评和反馈素养的培养情况?”等四个问题进行思考和统筹设计,这也是其有别于“三维目标”思维框架下的教学设计的鲜明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的教学设计,尝试以构成“地理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为统摄和标尺,展示“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目标设定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将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渗透其中,实现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可测性和及时反馈。
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使本节内容中“地理核心素养”四大要素的“活动痕迹若隐若现”。为进一步揭示每一要点对应的核心素养,达到明晰显性和隐形素养、提高教学针对性的目的,需进行关联(命中)程度分析。
素养水平一:①人地协调观:举例说明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不同,其结果也不同,初步懂得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②综合思维:能够从整体性角度,举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发展和演化。③区域认知:知道地理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中,人类通过对生物等要素施加影响,对环境的时空演化产生深刻作用。④地理实践力:能够与同伴进行有效地沟通、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协作完成任务。
素养水平二:①人地协调观: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形成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②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围绕家乡建设与区域发展,找出其中主要的人地关系问题,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眼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③地理实践力:在小组探究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能够引导小组顺利开展探究任务,解决问题。
三、两个子课题的主题教学研讨活动
1、大单元概念下真实情境的课堂问题的设计与反馈评价——一三节组内教学研讨课
12月9日,孙秦玉、代梦云老师两位新教师分布在高一(10)、(14)班以“大单元概念下真实情境的课堂问题的设计与反馈评价”为研究主题,同题异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孙老师从学生身边的热力环流现象到热力环流的理论再引出气压带、风带的内涵析出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着力实现教学目标与素养目标的有效衔接。
代老师通过常州近期的天气变化状况引入对问题的思考,提供常州气候资料并引导学生分析常州气温和降水的特征,明晰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之后展开气候的相关教学活动。用情境唤起学生的经验,有助于学生理解重要内容的地理意义;情境中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
12月13日,刘婷婷老师在高二(5)班以“大单元概念下真实情境的课堂问题的设计与反馈评价”为研究主题,开设《非地带性气候》研究课。本节课以《马达加斯加》系列动画为主线,将非地带性气候中几个典型串联。第一站漂流至马达加斯加岛东侧,解决该地热带雨林气候非地带性分布的原因,并延伸至全球其他同类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第二站飞机降落在东非高原上,讲解该地赤道附近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第三站,降落至西欧的挪威,分析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北延伸至北极圈内的成因;最后分析秘鲁沿岸狭长的热带沙漠气候等。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2、子课题:信息技术创设下真实情境的课堂问题的设计与反馈评价-——李丽萍老师的市级公开课的磨课准备
围绕“数字化学习环境下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研究”这一省教研课题,以及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这一省信息化课题,李丽萍老师将于12月18日上午面向市高一地理教师和两个省级课题全体教师,在我校开展高中地理同题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届时,江苏省特级教师李万龙老师、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房宏院长、常州市地理教研员朱志刚老师、正高级教师兼课题组长汪红艳将参加听评课研讨。
李丽萍老师准备以Earth Null School平台(全球天气可视化模拟网)为基础,通过分层设置问题来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基于真实情境的运用,任务难度逐级提升,同时发挥学校睿易云平台的优势,课前发布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课中通过问题设置,学生及时在平板作答提交,教师及时反馈实现精准教学,问题设置有梯队,学生动手绘图、上黑板指图、在真实情境中用图,有效实现《大规模海水运动》——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四、后阶段教学工作重点——高二年级第一次全省“合格考试”
高二备课组四位老师将全力以赴,努力确保高二年级全体学生通过全省1月份的地理合格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