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思维,拓展路径
——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
倪红娟
2019年,江苏省新高考方案落地。根据新方案,选择性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生根据高校的要求,结合自身特长兴趣,首先在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选择1门,再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科目中选择2门,考试成绩计入考生总分,作为统一高考招生录取的依据。为适应新高考方案,历史组转变思维,拓展路径,教研组工作围绕新高考有序开展,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下面就一学期的工作进行回顾,并对下一学年的工作进行展望。
一、向常规要质量
1、教研组大集备活动有序开展。
(1)为新教材教学作准备。为了应对新高考方案,我组继续深入学习研究2017年版新课标以及新教材。并与教研室的要求接轨,由每一位教师预先备一节新教材上的课,在大集备活动中进行说课,然后集体研讨。
(2)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途径与案例主题研修活动。历史组把这一主题作为大集备活动的常规研讨内容,定时间、定主讲、定话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每周一课、校市级公开课、论文撰写等活动,每月形成一份完整的主题研修报告。
2、“每周一课”开课率达100%。本学期,历史组成员一如既往地踊跃开课,勤于反思,教后记撰写达到师发处要求,房源晟老师发表教后记20篇,其他教师平均两篇以上。
3、每周一次年级集体备课。
各年级集备均注重考试命题研究。高一年级面临选科的任务,因此历史教学要兼顾基础性与趣味性。高二年级面临必修班合格考的任务和选修班的教学任务,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是高二年级教师研究的重点。高三年级作为08方案与新高考方案的过渡年级,在研究旧高考试卷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新高考的研究。
二、向教科研要成效
1、课题研究深入开展
李春、倪红娟参与的省信息化课题《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研究》有序进行,并有论文发表。韩光主持的课题《利用AMEQP平台,培养学生自我纠错能力研究》下学期即将结题。历史组内课题《培养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与案例研究》继续研究。
数篇论文发表于省市级刊物
韩光:《对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学生学业质量的研究》发表于《新课程研究》
张坤玲:《刍议高中历史学科的范导式教学》发表于《课程与教学》(2019.6)
倪红娟:《历史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发表于《散文百家》;《历史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材料解析题设计初探》发表于《天津教育》(2019.10)。
三、用竞赛促成长
在2019年9月进行的常州大市高中历史基本功比赛中,倪红娟老师获得二等奖。从市区到大市比赛,从笔试、粉笔字比赛、即兴演讲到模拟课堂,除了参赛教师个人的精心准备,历史教研组全体教师群策群力,给予参赛者大力支持,展现了集体的智慧。
四、走出去,请进来
(1)二中三中联合公开课活动。11月28日上午,二中三中联合公开课活动隆重举行。二中的傅宝留老师和三中的张坤玲老师开设了同题异构公开课《新中国的外交》。特邀专家郑老师说,两节课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表现为一体两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和立德树人为目标。倪红娟老师开设了班会公开课《心态决定成败》。特邀专家董焱老师指出本课的亮点是“解忧杂货铺”的环节,教师让学生匿名写下烦恼,并且由同学抽取信件回信。建议可以把这个活动延续下去,在不同的班级之间、不同的年级之间开展活动,当成一个德育课题来做,最终成为个人乃至学校的德育品牌。
(2)卫雪君、倪红娟参加常州市高三历史第一次研讨会
12月5日,高三历史备课组参加了常州市2020届高三历史教学第一次研讨诸暨新课程培训会议。常州市教科院黄天庆博士和奔中的蔡丽花老师分别执教了《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两课。武进区横山桥高级中学的万庆东老师作了题为《近三年高考命题研究及2020届高三复习备考建议》的讲座。这次研讨活动在高三复习以及新课改方面给予我们许多启示,我们高三历史备课组也将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努力根植历史,深入研究学生,不断创新思维,提升历史教学效果。
(3)李春、张坤玲参加历史骨干教师培训
2019年9、10月,李春和张坤玲老师分别参加了江苏省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班。两位教师不仅聆听了教育专家及一线名师的讲座,还观摩了课堂教学,并参与了讨论。整个培训既注重内容,又注重形式,给了两位老师许多感悟、收获与启发。
五、青年教师培养卓有成效
本学年,张坤玲与房源晟结为师徒。在师父的悉心指导下,房源晟老师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他工作勤奋,热情高涨,虚心学习,不仅能胜任高一历史教学,还认真履行副班主任的职责,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荣获常州市优秀家风故事、校青年教师基本功一等奖。倪红娟老师在开学初的班主任培训中为青年教师作了题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讲座。张坤玲老师为学生做了诚毅讲堂的讲座。
虽然本学期的教研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历史组获常州市工人先锋号称号,在校教研组评比中被评为合格教研组,但与优秀教研组相比仍有差距。例如,由于客观原因,学生缺乏学科竞赛的机会。教师发表或者获奖的论文层次不够高。教研组的课题在市级课题立项时未能成功。这些都说明教科研还不够深入,平时的积累未能及时转化为理论成果。风物长宜放眼量,常规工作虽平常,但如果能每一次都做到位,其能量是惊人的。教科研、竞赛的成果并非一日之功,其影响也并一时之效,吾辈仍需兢兢业业,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