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19-2020第一学期每周一课(李春)
发布时间:2020-01-0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倪红娟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授课题目

《两极世界的形成》

 

1、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提问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政治格局体现为什么体系?

二战结束后又有什么样的变化?

2、冷战的形成及发展(导学案任务)

 美国苏联反击政治上  经济上  军事上  

 

地区方式表现时间事件欧洲冷战   亚洲热战      美洲冷战   

 

过渡:冷战从1949年3月正式爆发, 像一根主线贯穿战后国际关系40多年, 给美苏两国、世界其他地区造成很大影响,包括朝鲜的分裂等。 那么, 这场以美苏争夺为核心的东西方冷战的根源何在?我们来看白建才教授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一、“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矛盾,双方都想为自己抢夺更多的地盘,把各自的社会制度推行到被解放的国土。”

二、“冷战之以爆发,也源于美苏两种不同对外战略构想的碰撞。(美国的全球扩张和苏联的保障安全体系)”

三、“美国独家掌握了威力无比的原子弹及其制造技术,骤然间处于无与匹敌的战略优势地位。”

四、“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大英帝国已失去昔日的辉煌,无力单独与苏抗衡,于是英国就把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企图促使美国承担责任,借助美国的力量遏制苏联的扩张。”

——白建才.论冷战的起源.陕西师大学报.1995(04):35-42.

提问】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

教师点拨冷战起源问题中,如无对立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无美苏不同国家利益和对外战略构想,无英国撺掇、核武器及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特殊个性的同时存在,则冷战就不可能爆发,或者说冷战断不可能以它已经发生的形式、以它产生的时间发生。所以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过渡: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设想:如无英国的积极参与,若无美国的核垄断,冷战会否爆发与产生?若非杜鲁门当政,而是他人,或罗斯福未亡而继续主政美国,冷战会否兴起?接下来我们通过几个方面来了解冷战的实质。

(三)子目二:从典型史事中看冷战的实质与特征

18

1、从德国分裂中看美苏冷战的地缘政治争夺。

利用地缘政治的新视角分析欧洲冷战的第一个冲突点——德国,为学生搭建一个空间概念,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

 

提问】从地图上看,德国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教师点拨从1871年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的诞生以后,统一的德国一直是欧洲政治的一个中心。而著名的政治地理学家麦金德曾经提出了心脏地带理论。

 

提问】德国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处于什么地带?

教师点拨世界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德国均是其策源地之一。而由德国长驱直入苏联的这种惨痛的教训对于苏联来说,就更加突显出德国的重要性。

提问地缘政治争夺包括什么样的内容?战后初期美苏双方的对外战略分别是什么?

材料一:“地缘政治斗争的内容主要有: 通过对地理空间的控制,谋求霸权或国际关系主导权。 ........通过建立地域安全体系,如建立势力范围、缓冲地带等,或作出均势格局安排,谋求有利于自身安全的地缘环境。”

—— 陆俊元.地缘政治的本质与规律.时事出版社,2005:70-71.

提问】除了欧洲,世界其他地区是否也存在地缘政治争夺?

 

教师点拨比如美国也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后,转而扶持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在欧亚大陆东部的“外新月”地带连成一条“线”,形成对苏联和中国的围堵。而苏联也在亚洲的中国、蒙古、北朝鲜构筑起一条保护本土东部的安全地带。

提问美苏的冷战是具有什么样的特性?

材料二:“同以往许多大国对抗一样,美、苏冷战具有显著的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内容,所不同的是其史无前例的、真正的全球性规模。”

——牛军主编.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

小结整个冷战期间美、苏双方都在不断评估世界各有关地区的战略价值和战略形势,以便在冷战的激烈对抗中取得地缘政治优势。而这也就是冷战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征。

 

过渡:在地缘政治上,德国是双方利益的第一个冲撞点。战后美苏冷战,是双方利益膨胀之后,基于地缘政治考虑,争夺关键地区的必然碰撞,那么双方为什么会选择以冷战这样的形式进行对抗呢?

2、以古巴导弹危机为例看冷战的核武器的作用

利用古巴导弹危机事件,探讨核武器的威慑作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冷战格局之下的“和平”。

教师点拨1962年美国所获得的秘密情报显示,苏联正在秘密地把核导弹和重型轰炸机部署到古巴,试图建立核导弹基地。

提问】苏联在古巴建立核导弹基地是真的想要发动战争吗,目的是什么呢?

材料三:“除了保护古巴 ,我们的导弹也可在达到西方所谓的‘均势’中起些作用。……现在正是让美国人知道自己的国土和人民遭受威胁是什么味道的时候了。”

—— 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张黛云等译.东方出版社,1988:699.

教师点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 ,赫鲁晓夫这样做不是想要发动战争, 而只是为了加强苏联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对抗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避免直接的军事对抗 ,美苏双方都行为谨慎 ,努力寻求妥协与合作的途径。最后也以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结束危机。

提问为什么美苏双方行为要如此谨慎呢?

材料四:肯尼迪说过:“从双方都拥有核能力,双方都想保护自己的社会这一意义上来说,我和赫鲁晓夫先生的处境是相同的。”

——Theodore Sorensen,Kennedy,New York:Harper and Row,1965:578.转自赵学功的《核武器与美苏冷战》

教师点拨在这一过程中,核武器的威慑作用起着很大的作用。美国在二战快要结束之时,在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其实一方面是想要抢先苏联控制日本,另一方面是寄希望于通过原子弹对苏联产生威慑作用的。在这一过程中,核武器的威慑作用起着很大的作用。

提问古巴危机后呈现的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材料五: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

——牛军主编.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小结这种相对缓和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核武器的威慑作用。冷战格局就是受到核武器带来的恐怖平衡的制约形成的。冷战成了一个世界历史上相对稳定,没有世界大战的和平时期,这也是冷战时期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过渡:在具备全球性特征的地缘政治争夺下的世界,呈现出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平的时期,那么是否地缘政治就是美苏冷战的全部内容?

3、以越南战争为例看冷战的意识形态对立。

材料六:“美国两位杰出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家都反对美国干涉越南。乔治·凯南 1966 年初美国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说 : ‘越南不是一个具有重要的军事和工业意义的地区,很难相信,在正常的情况下在那块领土上发生的事情会导致世界形势发生具有决定意义的变化。……即使出现整个南越都被越共所控制的形势,尽管令人惋惜,在道德上无疑也说不过去,但也不会构成很大的危险足以成为支持我们进行直接军事干涉的理由。’”

—— 王立新.美国的冷战意识形态: 内容与作用.史学集刊,2011,(5):3-16.

提问】材料中凯南为什么反对美国干涉越南战争?那最终美国为什么还是进行了干涉?

材料七:艾森豪威尔说过:“如果印度支那陷落, 将导致缅甸、泰国、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陷落;那时印度将为共产主义所包围,而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台湾和日本都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科拉尔.贝尔:《国际事务概览1954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52.

小结美国出兵干涉越南战争,在根本上是意识形态所趋,当然意识形态的对立不一定立即就会引发战争对抗,但是当意识形态被两个这样的超级大国作为扩张的武器的时候,他们之间便会走向对抗,走向冷战。这也使得在漫长的冷战年代里,国际关系也深深地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

总结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历史情境下,冷战的发生带有必然的一面。不管有无美国的核垄断,丘吉尔积极撺掇,杜鲁门、斯大林的特殊个性,在互相敌视的意识形态和对立战略部署下,两个世界的对抗趋势依然在,于是各国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之下,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和核武器的威慑作用,最终只能选择了遏制但是不开打的方式进行。

 

 

(四)子目三:从朝核危机上看冷战思维在当今的表现

8

提问

冷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假如当初朝鲜半岛上的战争没有美苏两国的介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材料一:冷战期间,几乎没有一件事是孤立的。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得放进东西方对抗的基本框架中去考虑。

——科林·鲍威尔《我的美国之路》

材料二:如果世界……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出在这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可是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朝鲜将成为美国和苏联之间力量竞赛中的一名小卒,而双方的目的则跟朝鲜半岛毫无关系.朝鲜人本身也已论为牺牲品。

——摘自[美]贝尔·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教师点拨冷战一方面带来了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因为它由于内在的自我控制机制避免了像一战、二战那样的灾难性战争,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冷战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的世界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

提问

然而,直到今天,朝鲜问题为何一直存在?迫使朝鲜采用威慑战略的根本原因在哪?

材料三“冷战结束后,美国对朝鲜的敌对政策并没有减弱,反而依靠强大的军事、经济、外交实力在朝鲜半岛上造成对朝鲜强大的压力。朝鲜从谋求本国生存和安全着眼,因而力求拥有核武器及运载工具。美朝矛盾激化,造成朝核危机。朝核危机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冷战思维”

——钮维敢.东亚冷战遗留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5-46.

教师点拨近年来,因核导问题,双方对峙层次不断升级。美国实行孤立封锁和军事政治经济的遏制,迫使朝鲜试图利用核威慑进行自保自救。

提问

什么是冷战思维?

冷战时期,国家之间怎么界定敌友?

材料四:“冷战思维:是指冷战开始以来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制定外交政策或者进行外交活动时,不但以权势政治、甚至极端的权势至上立场或眼界来对待国际事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而且强调国家间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的对立。”

——钮维敢.东亚冷战遗留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材料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抛弃过时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寻求而不是破坏共识,化解而不是制造矛盾,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016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G20工商峰会(B20)开幕式并发表的主旨演讲

教师点拨冷战思维同样也有这么一个因素存在,也就是说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朝美问题还有一个深层原因,就是美国要利用朝鲜半岛问题主导东亚格局变化发展走势,牵制东亚国家。

总结在冷战中,没有谁是赢家,美国没赢,联合国不再受其控制,世界上遏制他的力量越来越多。苏联也没赢,最终以他的解体结束了这场接近半个世纪的对抗。其他国家虽然独立,得到发展,但战争的创伤需要时间去修复。因此,冷战让世界走向和平与发展,形成多极化的世界发展格局,是它对世界最大的影响。四十多年的冷战已经用事实证明,大国之间的对抗不利于各国之间的发展,倡导友好合作,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升华

2

 

 

照片拍摄于1966年的10月5号,美军与北越军队为争夺一个高484米的小高地,爆发了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北越军队有1397人死亡,美军的伤亡也是将近1400多人,战斗结束后,头部负伤的黑人中士萨金特·杰里迈亚·珀迪在医护兵的搀扶下在去往医疗所的路上,发现双腿打着绷带、浑身泥泞的指挥官靠坐在树桩旁已经断气,他伸出双手想扶起自己曾经的战友。死了的人只能躺在泥泞中,活着的人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去证实他还活着。这就是战争,生命的可贵在战争需求面前变得一文不值。

 

课后反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本课是必修一政治史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第一课内容,讲述了二战后政治格局的形成。本课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一条线索“二战前后政治格局的演变

2)       高考重视考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公开课要展示丰富的历史材料和历史图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设计中帮助同学厘清了两极化与冷战的不同含义、成因和相互关系。

3)      紧密结合时事热点,因此,在教学设计的后部介绍了冷战思维和北约东扩。

4)       本课历史概念较多,例如雅尔塔体系、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等抽象性较强,在讲解过程中多展示历史资料,多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加深认识。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