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9-12-3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钟雨辰

一个人的遭遇

肖洛霍夫

/难点

重点: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影响

难点:小说的叙述视角

/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小说题为《一个人的遭遇》,又不仅仅局限于讲述主人公索科洛夫一个人的遭遇。卫国战争,是一个极其宏大的历史背景,小说仅将关注的目光投射在索科洛夫这一形象身上,意味深长。与此同时,这个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内心世界复杂难言。从而,折射了战争给每个人带来的深远影响。

难点分析:故事讲述者有二,均以第一人称讲述。一为索科洛夫,一为另一个“我”。这显然是肖洛霍夫有意为之,是一个相当成功的设计,其讲述故事的方式及意图值得探究,耐人寻味,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小说主题的揭示。

突破策略

 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影响

问题设计1:索科洛夫的一生经历了哪些遭遇?

明确:参加红军;大饥荒夺去父母生命;复员后务农;成为工人;婚后幸福美满;再次应征入伍;受伤被俘;在集中营受尽折磨;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德军少校,逃回自己队伍;妻子和俩女儿被炸死;儿子参军后被德国狙击兵打死;收养孤儿凡尼亚;因车祸失去执照,和凡尼亚外出谋生。

问题设计2:选文部分,现实使索科洛夫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悲喜?

明确:喜:逃出后受到礼遇,悲:俘虏营非人遭遇;喜:期待与妻子见面;悲:妻女被炸死;喜:儿子成为大尉,父子即将重逢;悲:儿子被狙击兵打死;喜:收养凡尼亚获得新生,悲:梦中无法摆脱伤痛。

问题设计3:哪些细节表明,战争给索科洛夫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明确:头缩在肩膀里;家里没回信,吃不下;没把信念完;不忍呆在原先住过的地方;没有哭,眼泪干枯了;喝酒;夜里起来三四次,晚上坐起来看凡尼亚熟睡的模样;无法在一个地方长待;梦见离世的亲人

问题设计4:小说题为《一个人的遭遇》,文本是否仅仅写了索科洛夫一个人的遭遇?试从索科洛夫的遭遇,探究作品的主题。

明确:小说不仅写了索科洛夫的遭遇,还写了凡尼亚的遭遇。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真实地表现了千百万苏联人民在战争中亲身经历的生活,概括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这篇小说强烈谴责了德国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残暴罪行以及其带给苏联人民的沉重灾难,反映了苏联人民为战胜德国法西斯而进行的艰苦斗争及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表现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的崇高的爱国热忱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以及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定决心。    

  1. 小说的叙述视角

    1.资料链接:两种典型的叙述视角

    1)主人公视角:好处在于,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袒露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另外,它多少吸收了全知视角全方位描述人物的优点,特别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描写,并运用一定的艺术方式接触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讲述个人历史往往得心应手,像《鲁宾逊漂流记》和《阿甘正传》等。

    2)见证人视点即由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叙述的视点。作为目击者、见证人,他的叙述对于塑造主要人物的完整形象更客观更有效,这是很明显的。其次,必要时叙述者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做出感情反映和道德评价,这不仅为作者间接介入提供了方便,而且给作品带来一定的政论色彩和抒情气息。通过叙述者倾听别人的转述,灵活地暂时改变叙事角度,以突破他本人在见闻方面的限制。见证人在叙述主要人物故事的时候,由于他进入场景,往往形成他们之间的映衬、矛盾、对话关系,无疑会加强作品表现人物和主题的力度,有时则会借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2.问题设计1:《一个人的遭遇》一文,采用了怎样的叙述视角?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故事?

    明确:主人公视角(索科洛夫视角);见证人视角(“我”的视角)。两种视角,均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

    问题设计2:肖洛霍夫如此设计,有怎样的妙处?

    明确:索科洛夫的视角:作品的叙述语言体现了强烈的个性色彩,朴实真挚的话语背后是一个经历苦难而坚韧不拔、受尽摧残却依旧忠厚善良的人物形象。在叙述中,穿插抒情和议论,这些抒情和议论袒露了索科洛夫的内心世界。

    “我”的视角:“我”的存在印证了索科洛夫的叙述,强化了故事的真实性和说服力,“我”的感受也传达了肖洛霍夫对卫国战争这一大的历史命题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问题设计3:作为叙述者,索科洛夫的叙述口吻如何?我们如何理解他的叙述口吻?

    明确:索科洛夫的叙述伤感而平静,他亲历战争的残酷,饱受战争创伤,深知为了和平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

    3.资料链接:其他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小说

    见证者视角:鲁迅之《故乡》《孔乙己》《祝福》

    主人公视角:高尔基之《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突破反思

       由于受到了鲁迅的关注肖洛霍夫的作品几乎每发表一部,都很快介绍到中国来,尤其是《一个人的遭遇》在《真理报》上刚一刊出,当月就译成了中文,而且有两个不同的译本,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和《译文》上发表。的确是经典之作,我们需要挖掘出其独特的价值。

娓娓道来 哀而不伤

——《一个人的遭遇》教后记

王伯美

《一个人遭遇》是我很熟悉的一个文本。十六年前,作为新教师的我,第一次上一节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所教的篇目就是这篇文章。当时,因为三中高一语文备课组在常州市率先使用苏教版新教材,关注者众多。当时那节公开课的听课者之一,就包括了当时的语文教研员和教育局的一位副局长。很多年以后回想当时准备那节课的感受就是:这是一篇打动了我自己的文章,但是除了关注一些细节外,如何向学生揭晓这篇文章打动我的因素,我是真的手足无措。整节课上下来,除了细节还是细节。

如今再来读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打动我的除了主人公的经历,更多的还有经历了种种以后的那种娓娓道来,哀而不伤的叙述,以及在这种哀而不伤的叙述背后,自然流露出来的,不可阻挡的痛苦。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索科洛夫的经历,我关注了如下一些问题:

问题一:选文部分,现实使索科洛夫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悲喜?

明确:喜:逃出后受到礼遇,悲:俘虏营非人遭遇;喜:期待与妻子见面;悲:妻女被炸死;喜:儿子成为大尉,父子即将重逢;悲:儿子被狙击兵打死;喜:收养凡尼亚获得新生,悲:梦中无法摆脱伤痛。

问题二:小说题为《一个人的遭遇》,文本是否仅仅写了索科洛夫一个人的遭遇?试从索科洛夫的遭遇,探究作品的主题。

明确:小说不仅写了索科洛夫的遭遇,还写了凡尼亚的遭遇。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真实地表现了千百万苏联人民在战争中亲身经历的生活,概括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这篇小说强烈谴责了德国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残暴罪行以及其带给苏联人民的沉重灾难,反映了苏联人民为战胜德国法西斯而进行的艰苦斗争及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表现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的崇高的爱国热忱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以及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定决心。   

此外,我还重点关注了这篇小说的叙述视角。

资料链接:两种典型的叙述视角

1)主人公视角:好处在于,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袒露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另外,它多少吸收了全知视角全方位描述人物的优点,特别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描写,并运用一定的艺术方式接触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讲述个人历史往往得心应手,像《鲁宾逊漂流记》和《阿甘正传》等。

2)见证人视点即由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叙述的视点。作为目击者、见证人,他的叙述对于塑造主要人物的完整形象更客观更有效,这是很明显的。其次,必要时叙述者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做出感情反映和道德评价,这不仅为作者间接介入提供了方便,而且给作品带来一定的政论色彩和抒情气息。通过叙述者倾听别人的转述,灵活地暂时改变叙事角度,以突破他本人在见闻方面的限制。见证人在叙述主要人物故事的时候,由于他进入场景,往往形成他们之间的映衬、矛盾、对话关系,无疑会加强作品表现人物和主题的力度,有时则会借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围绕叙述视角,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设计1:《一个人的遭遇》一文,采用了怎样的叙述视角?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故事?

明确:主人公视角(索科洛夫视角);见证人视角(“我”的视角)。两种视角,均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

问题设计2:肖洛霍夫如此设计,有怎样的妙处?

明确:索科洛夫的视角:作品的叙述语言体现了强烈的个性色彩,朴实真挚的话语背后是一个经历苦难而坚韧不拔、受尽摧残却依旧忠厚善良的人物形象。在叙述中,穿插抒情和议论,这些抒情和议论袒露了索科洛夫的内心世界。

“我”的视角:“我”的存在印证了索科洛夫的叙述,强化了故事的真实性和说服力,“我”的感受也传达了肖洛霍夫对卫国战争这一大的历史命题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问题设计3:作为叙述者,索科洛夫的叙述口吻如何?我们如何理解他的叙述口吻?

明确:索科洛夫的叙述伤感而平静,他亲历战争的残酷,饱受战争创伤,深知为了和平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

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之下,学生对这个文本的解读,的确上了一个台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