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道——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常州市第三中学 张坤玲
【教材分析】
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化情况,分析中国外交政策制定和调整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其外交政策制定的特定历史背景;介绍新中国外交活动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增强历史的生动感和鲜活性,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应当引导学生分层把握并运用史实加以说明;引导学生联系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史,对照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说明“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增强历史使命感。
【教学目标】
1.了解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大国之道——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大国战略应变局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材料一:二战后世界形势图
材料二:美国的军事部署,《时代周刊》封面
材料三:新中国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尚在进行和财政经济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成立的。
——丁守和《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1949年
Q:根据材料一二,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有何特点?概括美国对待中国的态度?
Q: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的经济政治状况,新中国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
2.三大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含义 | 目的 |
“另起炉灶” | 不承认 建立的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重新与他国建立新的 的外交关系。 | 改变了 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清除 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 | 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
“一边倒” | 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 阵营一边。 | 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 捍卫和平以及维护 |
Q:结合教材,完成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表格(含义、意义)。
材料一:图片(1949年10月,中苏建交、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5.8.14)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让中国方面感到最不平等之处有三:第一,外蒙古独立;第二,旅顺港驻军;第三,中东铁路双方共同经营与管理,而经营管理权为苏方所有。
——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
材料二:1945年8月14日苏联与中国国民党政府缔结的各项条约及协定均失去其效力。……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缔约国双方同意……苏方不迟于1952年末从旅顺口撤回其驻军;苏方保证将大连的行政管理权完全交予中国政府。
——1950年中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相关协定
Q:根据材料,说明中苏建交与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所体现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材料三: 1949—1950年与中国建交国家
时间 | 建交国家数量 |
1949 | 10(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 |
1950 | 9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贷款,以美元计算,总数共为三万万美元。
——中苏《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材料四:1958年,毛泽东断然拒绝了苏联提出的有损中国主权的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中苏联合潜艇舰队的主张。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Q:从短期看,“一边倒”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一边倒”是否违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说明外交活动的首要目的是什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材料一: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高中历史教材人民版必修一
材料二: 1951—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
时间 | 建交国家数量 |
1951 | 1 |
1952 | 0 |
1953 | 0 |
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
——1954年缅甸总理吴努
材料三:我们要解决边界问题,其目的是安定四邻,争取国际形势的和缓,便于进行建设,而不是使我们同邻国的关系紧张起来。……我们相信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
——周恩来《关于中缅边界问题的报告》
Q:五十年代初,概括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分析中国外交的重点有什么变化?
材料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缅方表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一切国家都是适当的指导原则。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Q: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解。(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影响)
Q: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一边倒”政策的异同
二、大国行动担道义
1.日内瓦会议
材料一:印度支那三国地图。
简单介绍日内瓦会议要解决的问题。
材料二:结束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的敌对行动,……与会国尊重柬埔寨、老挝、越南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节选
Q:周恩来总理的主张是否符合印度支那三国的利益?对会议进程有什么影响?
2.万隆会议
1955年,周总理率团参加了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但是会议开始前就蒙上了不愉快的阴影。(克什米尔号事件),部分与会国代表对中国心存疑虑,甚至攻击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周总理发表了即席演讲。(视频)
Q:“求同存异”方针的“同”指的是什么?“异”指的是什么?
材料一: 1955—1964年与中国建交国家
时间 | 建交国家数量 |
1955—1959 | 10 |
1960—1964 | 14 |
Q:求同存异方针体现了什么外交原则?对中国外交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大国智慧顺潮流
1.协和万邦
学生活动:讨论:影响国家外交的因素有哪些?外交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和而不同
Q:十年后,你作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要借鉴、遵循哪些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原则?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进入新时期,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凸显。我们提出了解决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正以智慧和力量引导中国人民为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四、本课小结
整理思维导图
五、课堂检测
1、1942年2月初,毛泽东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对这段话正确的理解是( )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B.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
C.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为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D.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成就巨大。其中,被国际社会广泛认为是“现代最受称颂的概念之一”的是( )
A.友好同盟互助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国两制”构想
D.“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3、毛泽东在评述日内瓦会议时说:“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中国通过日内瓦会议“走出去”的目的是(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利
C.构建中美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抽茧剥丝,寻找历史的真相
——校际公开课教学反思
常州市第三中学 张坤玲
2019年11月29日
2019年11月28日,我在高一(5)班开设校际公开课《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这节课上完,我对高中政治史教学深度的把握、对如何设计和解读抽象的历史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节课我设计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选择”,设计意图是把中国放在世界的视野中考查。结合“学习强国”,我把标题设计为《大国之道》。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新中国在艰难的情况下起步,站稳脚跟,从国际舞台的边缘逐渐走到中心,外交经历了从革命外交——平等外交——引领外交的转变。
第一部分:大国战略应变局。面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维护国家利益,制定了我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在巩固新生政权,在国际舞台站稳脚跟以后,我国适时调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的外交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超越了意识形态,标准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第二部分:大国行动担道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我国步入世界舞台。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推动会议取得进展。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外交的局面。
第三部分:大国智慧顺潮流。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表现较好,互动环节能有完整的观点阐述。该问题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一些理论问题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无法解决。但是,我在上课时,借助史料,给学生多搭几个梯子,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
课后思考,这节课用pad上课。师生的互动性增强。我发起做题,学生现场答题,实时投屏。这对学生梳理思路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技术的运用,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对教师来说,理论的深入解读打开了教学视野,教学立意的深入提升了教学的深度和思维含量,史料的适当选取让课堂更加出彩。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给学生以更多深层次的思考,历史课的“历史味道”才会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