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百合花》
发布时间:2019-12-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孙乘风

《百合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运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小通讯员、新媳妇的人物形象。

学习“害羞的小通讯员”去借“新媳妇”只盖了三天的新被子情节的巧妙安排。

明确文章“军民之间纯洁的心灵与人情”的主题。

 

教学重点:小通讯员、新媳妇的人物性格,借被子的巧妙情节。

教学难点:在残酷的战争的背景之下,感悟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借花显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涉江采芙蓉》

 

 

整体感知

 

活动一:花开常新。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学过这篇课文(节选),重读《百合花》,你有哪些新的发现,新的感想?

 

 

 

 

 

 

活动二、情谊之花

读完文章之后,在小通讯员、我、新媳妇这三者人物关系之中,哪组人物的关系让你最感动?说说你的理由。

人物间的对话

细节描写

人物的称谓

人物间的情感变化

 

 

  教师点拨:1、“我”和“小通讯员”之间:

情感变化:生气——兴趣——着恼带反抗情绪——好笑、可爱——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想念、担忧——强忍着泪

“新媳妇”和“小通讯员”之间

情感变化:尽咬着嘴唇笑——笑眯眯——瞟——瞪——气汹汹、眼里晶莹发亮

“新媳妇”和“我”之间

敬意

小通讯员形象:质朴、纯真、憨厚、害羞

新媳妇形象:开朗、俏皮、害羞、深明大义

 

活动三、花样表演

“小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场景重现

“新媳妇”的丈夫

“小通讯员”对“新媳妇”称呼

“老百姓死封建……”

“同志弟呢?”

“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

 

 

 

活动四:花开不败

请探究本文以“百合花”为题的深刻意蕴是什么?

 

 

 

 

 

 

教师点拨:1、借代的手法指百合花被。

  1. 线索贯穿全文,联系人物之间的关系,推动情节的发展。

  2. 烘托人物形象:百合花,色泽淡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作者借用百合花表现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着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3. 以小见大,表现主旨:小说撷取了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浪花,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美了平凡的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革命群众的崇敬与热爱。百合花是一种象征,赞颂了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

     

     

    花路延伸

      

    教师点拨:1、有没有思考过标题百合花是什么意思?——纯洁的心灵和人情?——谁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军民鱼水情?纯洁的人情和人性。

     

     

     

     

     

     

     


    《百合花》教学反思

    接到每周一课的开课通知,主任和师傅的意见都是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但是在征求了班级同学们的意见以后,我还是选择《百合花》,旨在通过这一篇文章的文本分析与讲解,探究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下高一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策略。

    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我以百合花为主题,设计了借花显志、概括情节、作者介绍、为文作图、人物关系讨论、意蕴概括五个环节。在这之后,我拿着我的教学设计与蒋霞老师进行了交流,蒋老师肯定了我的为文作图环节的可行性和新意,另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百合花》学生初中是读过的,那么重读这篇文章,同学们会有哪些新的感想与新的感悟呢?经过蒋老师的指导与点拨,我增加了一个新的环节:温故知新。

    第二次的教学设计,我和师傅进行了讨论,师傅建去掉情节概括和作者简介环节,因为这些初中已经学过,课堂上不需要花功夫介绍了。同时建议去掉为文作图的环节,这个环节我是不忍心去掉的,因为觉得是课堂的一些新意,但是加上检查学生收上来的作业发现,学生并不能够真正理解为文作图的意图,他们仅仅是为了画图而画图,却不知道选哪一幅图画才能真正的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最后,斟酌再三,去掉了为文作图的环节,同样,为了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使这节课能有一些亮点,通过与师傅的讨论,增加了场景再现的环节。

    开课之前,我去观摩了张妍老师和杨倩老师的课,同时,与孔瑜老师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回来以后,增加了三点内容,第一导入由借花显志换成战争导入,我们想象中的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尸横遍野、狂轰乱炸、民不聊生的战争和作者茹志鹃描写的战争是不是不一样?然后进行到花开常新的环节。第二是增加了“我”和“新媳妇”的关系,“小通讯员”牺牲以后,“新媳妇”为他缝衣服,“我”为什么不让她缝了?这个点很有意思,我把它增加到了讨论之中去。第三是增加了月光的环境描写。

    之后,我在师傅的两个班进行了试上,第一次在10班试上时,主要发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太生硬,并没有环环相扣、而是直接呈现给了学生:“来,我们看下一张PPT……”第二是内容过多,节奏太赶,花样表演的环节没有讨论时间,匆忙展示。课程结束以后,我回来又既是进行了调整。

    2班上下来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有点被学生牵着走了,她们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讲,我也就只能跟着他们。第二,是内容还是太多,最终决定删掉环境描写的内容。

    最后,结合师傅的建议,我的教学流程最终敲定为:活动一:花开常新——环节二:情谊之花——活动三:花样表演——活动四:花开不败。板书设计为三朵百合花的花瓣,在花蕊里写上:百合花被。三瓣花瓣写上:小通讯员、我和新媳妇。

    经过三节课的磨练,在课堂呈现上还是很顺利的,三者人物关系中,我也引导学生由最容易忽略的一组:我和新媳妇的关系入手——我和小通讯员——新媳妇和小通讯员,中间因为场子一度有点冷,所以我运用了课堂的急智把花样表演的环节提了上来,给了两分钟的讨论时间,表演的很好,同学们观看的也很开心。课后,我再一次调整了一下教学流程,觉得花样表演穿插在新媳妇和小通讯员的关系之中也是很好的,没必要非要放到后面。

    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课下,我又和孔瑜老师进行了讨论,

    第一:新媳妇想借被子吗?我觉得想借的,她只是想逗一逗这个小战士,没想到小战士竟然当真了,所以觉得很好笑。

    第二,小通讯员为什么说:“老百姓死封建”?其实更多是结婚的新被子,拿去给伤员用,见血不好,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后来新媳妇还是把她的百合花被子铺在了门板上,也正说明了新媳妇的深明大义。

    第三:新媳妇为什么要给小通讯员缝被子、献被子?如果是四十来岁的人的话,可能她会有敬重和敬意,但这里,对待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更多的是怜悯和怜惜,多可怜啊,像自己的弟弟一样,多可怜啊,我的丈夫也上战场了,生死未卜……

    第四:人物设置,为什么是新媳妇,如果是像虎妞一样的老姑娘呢?如果是老奶奶呢?她不借被子你会不会觉得讨厌?会。就是因为新媳妇,她带着初为人妇的责任,又有着少女般的活泼可爱,才让读者气不起来。

    第五:真诚与真情。真实自然不做作的描写,才让《百合花》流传至今,百读不厌。

    第六、写作手法: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不写英雄形象,而是写普通人、平凡人的生活、留白的处理、真性情的流露,清新俊逸的写作手法。

    第七:军民鱼水情的体现:一是开玩笑,说明军民关系很融洽。二是不借被子,如果是国民党、日本人来,那还是借吗?应该是抢了吧,老百姓还敢不借吗?所以新媳妇的不借才显得军民的关系更加融洽了。

         最后,我们周四的成长营活动,又以这篇文章为代表讨论了小说教学的方法。如何长文短上?如何让学生文本细读?如何学会视角的转化,激发学生兴趣,解决学生问题,由教师本位、课文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感谢这样的一节公开课,感谢青年成长营,让我这周获益匪浅。

  4. 孙乘风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