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根据校地理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尊重规律,科学发展,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引领全组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发现、关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群策群力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落实学科教学建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切实抓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二、主要工作
1.整体规划地理学科课程体系
新高考方案已出台,但教师手中仅有课程标准,没有配套的教材、教参;新高考方案中,地理学科为等级赋分,试卷不用全国统一试卷,新高考的题型、题量、难度等会怎样变化?拟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加强学习研究:加强与教研室、兄弟学校的学习联系,及时获取信息;对多省区高考地理新课程卷及全国文综新课程卷中地理试题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分析新形式下高考地理试题命题走向。
(2)整体调整教学:
高一年级:结合学校学生特点,以必修地理1、2的教学内容为基础,调整教学的难度,加强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补充,突出主题与问题情境的创新,贴近生活,体现探究意识。
高二年级:以选择性必修1、2、3的教学内容为主,适时强化必修1、2的相关内容,加大教学难度,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培养;回归学科本色,遵循“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面临和关注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素材”的主题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对某些人类活动进行反思,充分体现了“学习有用的地理”新课程理念。
高三年级:加强对主干知识的学习和复习。高考试题通过引用课本内外的知识和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要反映学科主要面貌或基本的分析、研究方法,立足于考查学科的原理和规律。但万变不离其中,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出自构成学科最基本的内容或理论主体范围。
2.切实加强地理教师综合素质
本学期地理组教师增加为9人。有5人分别担任各年级班主任;人均周课时在12课时以上,高二教师周课时15节,教学任务繁重。三位老教师临近退休,疲于上课;三名青年教师,教龄在2年以内,缺乏教学经验;三名教龄10年以上的成熟教师教科研工作压力巨大。因此,需要统筹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各类活动,既要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又要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1)落实常规,强化集体备课制度
全组教师共同深入学习《教学常规》,规范教研组和组内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重点落实备课常规和课堂教学常规,提高备课和上课质量,注重课堂教学反思的环节。
依照相关规定认真参加市教育科学院组织的教研活动和布置的各项任务。组织教师积极参与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高中教师优质课评比、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校际研究课等活动,抓住机会,提升基本功。
教研组及时整合课表,保证周三上午在学生阅览室进行的大集备与各备课组的小集备,积极开展新课程研修活动,主动随时开展教学讨论。
师徒结对工作常规化,徒弟主动听课、学习、交流、反思,全组教师之间提倡推门听课。
(2)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反思成长
A、李丽萍老师主持的常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手机APP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研究》,探索“数字化学习评价”的模式,总结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准备进行结题。
B、何飞老师主持的课题《基于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与评价》,准备迎接中期评估,争取市级立项。
C、第二批教师工作坊工作的继续开展。何飞老师的“锤子工作坊”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李丽萍老师的“BYOD(自带设备)工作坊”则是研究手机App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融合应用。
几个研究项目均是以青年教师为主,全组参与的一系列研究。研究过程中,既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也要求教师不断反思成长。
(3)每周一课,逐步展开研修活动
“四位一体”上学期确立了《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研究》,主要基于问题设计的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的研修主题。
本学期,与学校高端人才培养相结合,由胡方晓老师主要负责,进一步分组细化提炼研修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研修活动。
结合研修主题确立“每周一课”的主题开课计划,有序进行听课、说课、评课活动,并及时上传学科网。
3. 调整创新地理特色学生活动
(1)原有的研学活动改变形式,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开展主题式研究,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第二届“地质模型”制作活动,在高一年级有计划开展。
(3)在高一年级组织培训学生参加第十四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普大赛。
(4)在高二地理选修班开展的“图识天下”活动,由于选修学生的急剧增加,将进行重新设计比赛方式,调整补充竞赛试题。